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推動人格特質對政治與社會議題影響之研究暨研究團隊合作經驗分享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805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王靖興.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筆者從未想過自己會有機會獲得玉山學者計畫回到臺灣。回想2013年底在美國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畢業那年在美國尋求工作機會,雖然申請了數十個學術工作,但是都沒有收到任何回應。幸賴當時博士論文口試委員Jim Granato教授的幫助,才得以在他領導下的休士頓大學霍比公共事務學院(Hobby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University of Houston)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協助該學院研究計畫的執行與公共政策碩士班(Master of Public Policy)的教學工作。那時心想自己有可能就此待在美國工作,卻沒想到2018年2月一封臉書上的訊息開啟了筆者的回臺之路。

當時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政治學系的蒙志成老師與筆者聯繫,告知系上推薦筆者為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的申請者,當時已經獲得系上以及社會科學院通過,準備送校審議。當下筆者倍感驚訝,因為自己與成大並無任何淵源,也幾乎不認識政治學系的老師,而系上竟然願意推薦筆者申請玉山青年學者計畫。因此當蒙志成老師詢問筆者是否有意願時,筆者便予以答應,但是當時對於是否能夠通過校方以及教育部最後一關的審查,老實說並未懷抱太大的期待,因為在檢視過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的申請條件之後,自認並沒有符合可以獲得此計畫的資格,而當時應允純粹是不想辜負系上這份好意,心想著畢竟成大是以理工醫領域為主的大學,自己可能在校方審議關卡就會落馬。但或許是受到老天的眷顧,筆者順利獲得國立成功大學校方的推薦,並且在教育部2018年8月所公布的第一屆玉山青年學者計畫名單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得知獲得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的當下,筆者仍然不敢相信自己何其有幸可以獲得此計畫。而除了獲得計畫的喜悅之外,由於當時筆者仍在休士頓大學霍比公共事務學院工作,並且也正處於職位調整的階段,對於是否回臺灣成為成大的一分子仍然有所猶豫。幸賴當時女朋友(也是現在太太)的全力支持,以及感謝國立成功大學的知遇之恩,筆者最終選擇回到臺灣工作。由於筆者在獲得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的當下尚未獲得成大的聘任,因此在2018年下半年系上開始進行聘任事宜後,筆者於2019年2月正式加入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

研究領域與成果

關於自己的研究領域,由於筆者在出國攻讀博士班之前,曾在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擔任過三年半的研究助理,因此對於民意和投票行為的研究一直很有興趣,雖然自己在就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的碩士論文是探討立法委員的立法與選區服務行為,與民眾的政治態度和行為並無關聯性。而在美國念博士班時,決定專注於民眾政治態度和行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因此筆者的博士論文嘗試透過「理論模型的經驗意涵」(empirical implications of theoretical models, EITM)的研究方法來檢視東亞4個國家(臺灣、日本、韓國和中國)民眾的政治信任的成因與政治信任對於個人政治行為的影響。

除了博士論文之外,由於博士班「民意」(Public Opinion)課程的啟發,讓筆者在博士班階段就對人格特質與個人政治態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具有濃厚的興趣,並開始進行相關的研究,也在國際期刊Electoral Studies發表了第一篇有關人格特質的論文,該論文利用美國的民調資料,檢視人格特質對於女性和男性選民的投票參與是否具有不同的影響。雖然在許多研究領域已經發現人格特質對於女性和男性的態度和行為有不同的影響,例如:挫折感的感受、收入、認知過程,以及消費行為等。但是在政治學領域,則很少有研究針對人格特質對於女性和男性在政治態度和行為上的異質性影響進行討論。性別的異質性影響主要立基於女性和男性在人格特質上有顯著的差異,而過去研究已經指出女性在外向性、親合性以及嚴謹性三項人格特質上高於男性,男性則是在情緒穩定性上高於女性,不過在開放性人格特質上則還沒有定論。上述研究發現嚴謹性和情緒穩定性兩項人格特質可以提高女性選民的投票參與,但是對於男性選民則是沒有影響。另外,開放性人格特質對於女性和男性選民的影響則是相反,隨著開放性人格特質的增加,男性選民比較有可能去投票,而女性選民則比較不會去投票。

除了投票參與之外,另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Journal of Women, Politics & Policy的論文則是探討人格特質對於女性和男性選民的政黨認同是否具有異質性的影響。同樣利用美國的調查資料,筆者發現隨著親合性人格特質的增加,女性選民會比較認同共和黨,而男性選民會比較認同民主黨;此外,隨著開放性人格特質的增加,女性選民的政黨認同強度會變強,而男性選民則是政黨認同強度會變弱。整體而言,筆者的研究擴展了對於人格特質在性別上的異質性政治影響的了解,提供理論基礎和經驗證據說明人格特質對於女性和男性選民的政治態度和行為具有不同的影響力。

人格特質對臺灣民眾的政治參與及重要社會議題的態度之影響

除了使用美國的民調資料檢視人格特質對於個人政治態度和行為的影響之外,鑒於亞洲較少有研究針對此一研究主題進行討論,因此筆者一開始利用韓國的民調資料探討人格特質對於韓國民眾投票參與和國家榮譽感的影響,兩篇論文分別發表於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As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此外,透過與臺灣學者的合作與個人的調查資料蒐集,近期則將研究重心放在探討人格特質如何影響選民的政治參與以及對於重要議題的態度,如統獨議題和同性婚姻。

首先,鑒於兩岸關係在臺灣政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過去已有許多研究探討影響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研究。然而卻從未有研究嘗試從人格特質的角度進行分析。透過原創性的民調資料收集與分析,筆者與兩位學者發表在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的研究發現,外向性人格特質較高的臺灣民眾傾向支持與中國統一,而開放性人格特質較高的人則是較支持臺灣獨立。此外,外向性和經驗開放性兩項人格特質愈高的臺灣民眾愈傾向兩岸關係能夠有所改變,不論是邁向臺灣獨立或是兩岸統一。因此,當我們在討論個人的統獨立場時,不能只是依賴傳統的人口特徵或是政治態度因素,亦必須考量個人的人格特質。此研究提供一個嶄新的理論觀點和經驗證據來解釋和證明人格特質對於臺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影響。

其次,過去幾年同性權益議題在臺灣社會受到相當大的關注,尤其是2018年有關同性婚姻權益的公民投票案。因此,筆者與三位學者檢視人格特質對於臺灣民眾支持同性婚姻態度的影響,該研究發表在Sexuality Research and Social Policy。我們發現親和性人格特質愈高的民眾愈傾向反對同性婚姻,然而嚴謹性和開放性兩項人格特質對於不同年齡的臺灣民眾則是有不同的影響,亦即嚴謹性人格特質有助於年輕民眾對於同性婚姻的支持,但是對於年齡較大民眾則是有負面影響;同樣地,開放性人格特質可以增加年輕民眾對於同性婚姻的支持,但是卻會降低年齡較大民眾對於同性婚姻的支持。本研究不僅是少數探討人格特質與個人對於同性婚姻態度的論文,更指出人格特質對於個人政治態度的影響有可能因為年齡而有所不同。

最後,雖然國外已有許多研究探討人格特質與政治行為之間的關係,但是臺灣相關的研究並不多,因此筆者與兩位學者發表於Political Science的研究分析人格特質對於臺灣民眾政治行為的影響。不同於歐美國家的研究發現,我們的研究顯示人格特質對於臺灣民眾的投票和抗爭參與並沒有直接的影響,而是主要透過政治興趣來間接影響臺灣民眾的投票和抗爭參與。整體而言,上述所列舉之筆者有關人格特質的研究成果展現了人格特質在個人政治態度和行為上的重要性,並且提供了新的理論觀點來解釋個人的政治態度和行為,如:同性婚姻態度、統獨立場、投票行為和抗爭參與等,對於政治態度和行為的研究做出貢獻。目前筆者正在從事幾項人格特質的研究計畫,分別檢視人格特質對於網紅政治態度和轉型正義態度的影響,希望透過不同研究主題的探討,增進大眾了解人格特質的政治影響。未來筆者期許自己能夠透過臺灣調查資料的蒐集和發表,讓國內外學者可以看見臺灣在人格特質與政治態度和行為研究的進展,並且朝向將臺灣的研究發現應用到其他國家的目標邁進。

除了人格特質的研究之外,筆者近期亦有其他研究主題的論文發表。首先,香港反送中事件對於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的結果具有巨大的影響,雖然已有許多媒體評論香港危機對於臺灣總統選舉所帶來的影響,但是客觀實證的學術研究仍然不多。筆者與共同作者利用2020年總統選舉選前和選後的定群追蹤調查資料發現,兩岸關係對臺灣選民投票行為的影響是錯綜複雜的。整體而言,當民眾對於臺灣的未來感到樂觀時,對於民進黨的選情是有利的。然而,當民眾考慮到香港危機時,則發現對臺灣未來感到樂觀反而對國民黨的選情幫助較大。因此,香港危機對於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的影響可能未必只有對民進黨有利,亦能為國民黨帶來一些選票支持。該研究為香港反送中事件在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中的角色提供了客觀、科學的分析。

其次,過去國內研究較少探討政治獻金對於立委候選人選舉結果的影響,透過2008年至2016年三次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筆者發現政治獻金對於立委候選人的選舉結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具體而言,獲得愈多競選捐款的候選人更有可能獲得高得票率並且當選。然而,不同的政治獻金來源對於立委候選人的選舉結果具有不同的影響,在所探討的四種政治獻金來源中,個人政治獻金的作用最為重要。另外,政治獻金對於挑戰者候選人的選舉結果的影響大於現任者候選人。該論文是少數檢視政治獻金政治影響的研究,對於政治獻金主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貢獻。

最後,筆者與共同作者利用兩筆臺灣的調查資料檢視政治信任與公民不服從感之間的關係,一致性的發現政治信任與個人對於公民不服從的態度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係,這意味著政治信任在降低個人不服從法律或政府的動機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此外,該研究亦發現支持在野陣營的民眾有較高的公民不服從感,而支持現任者陣營的民眾則表現出較低的公民不服從感。由於過去對於公民不服從的探討多僅偏重理論和概念層次,較少進行實證分析。因此,該研究對於公民不服從的經驗性分析的發展具有貢獻。

研究團隊之合作作法與經驗

除上述的個人研究外,筆者於國立成功大學服務這段期間亦參與不少團隊計畫。剛進入成大沒多久,就旋即參與社會科學院有關教育部人文社會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計畫的申請,並順利獲得教育部經費補助。由於當時筆者並非擔任主要規劃者的角色,因此主要的任務是協助活動的舉辦以及開設學分學程的課程,並不需要組織工作團隊。直到參與成大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國際重點領域研究團隊計畫」,以及社會科學院的「教育部大專院校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乃至目前正在申請中的「第2期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筆者才有機會建立工作團隊。

平心而論,要組織志同道合的工作團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大多數的老師已忙碌於自己的研究與教學工作,而要再請求其付出額外的精力與時間來參與其他計畫,尤其是在沒有其他報酬的情況之下,恐怕有點強人所難。因此,在缺乏經濟誘因下,除了仰賴參與老師的自我意願之外,筆者認為必須思考是否可以透過計畫的執行讓參與的老師可以獲得一些好處。例如:筆者在執行成大「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國際重點領域研究團隊計畫」時,即邀請系上幾位老師共同參與美國的「合作選舉研究」(Cooperative Election Study)網路民意調查。該調查始於2006年,每年招募超過50個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美國選舉進行大規模的全國性網路調查(關於該計畫詳細資料可參閱:https://cces.gov.harvard.edu/)。2020年筆者曾與美國休士頓大學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教師組成跨國研究團隊參與此調查,而在2021年則是以國立成功大學成員為主體參與該年度調查。在問卷設計階段,讓每個參與老師都能提出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議題和問卷題目,而在資料蒐集完成之後讓所有的計畫參與成員共同使用該筆資料。在整個計畫執行階段,為減輕參與老師的工作負擔,所有的問卷統整、研究倫理審查申請、經費請購和核銷,以及與「合作選舉研究」執行機構的聯繫等工作皆是由筆者來負責,希望在不增加參與老師太多工作量,以及可以協助其蒐集研究資料的情況下,提升其參與工作團隊的意願。鑒於2021年的合作經驗,我們於2022年再次組成團隊參與「合作選舉研究」的調查,顯示上述的工作模式應能提升老師參與團隊計畫的意願。當然,筆者這樣的合作經驗未必值得分享,因為工作團隊的主導老師必須承擔起較多的工作與責任,而這不見得是個健康的分工方式。

結語

對於當初有幸可以獲得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筆者只有驚訝與感恩。驚訝的是自己竟然可以獲得此項殊榮,感恩的是國立成功大學的賞識。雖然獲得玉山青年學者計畫有時不免會感到外界的壓力,以及對於某些天外飛來的工作似乎失去說「No」的權利,但是獲得此計畫不可避免地也就意謂著必須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而這份責任不僅在於自己的學術研究上,更在於對教育、大學以及社會的貢獻。

仍然記得玉山學者計畫剛推出時,臺灣學界出現一股批評的聲音,認為政府花大錢請國際知名學者短暫來臺交流,雖然可能有助於國際學術論文的發表,但是對於臺灣整體學術與教育環境的幫助可能有限。因此,筆者認為想要參與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的學者不該只是把此計畫視為研究導向,僅專注於研究和論文發表,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培養臺灣下一代的人才、協助提升臺灣的高等教育環境,以及為臺灣整體社會的健全發展做出努力。當然這樣的建議似乎有點過於空談,筆者自認現階段也尚未達到上述目標。然而,這些目標本來就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和發酵才能看到成果,這裡只是想要建議有志參與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的學者或許可在心中懷抱上述目標,作為未來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如此在一點一滴的累積下,相信必能逐步達成「培育人才、精進高等教育,以及貢獻社會」的目標。

最後,筆者認為自己是幸運的,許多比筆者優秀的年輕學者只是因為時空環境的錯過,而沒有機會申請玉山青年學者計畫。回想自己取得博士學位那一年工作申請的慘況,真的沒有想到在數年後會有機會獲得玉山青年學者的殊榮而回到臺灣。在此也希望以自己為例子來勉勵年輕學子們,不要在低潮和不順遂時迷失、放棄了自我。若是擁有想完成的目標,那就努力把自己準備好,一步一步地朝目標邁進,雖然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失敗和不如意,但是千萬不要被擊倒,相信堅持下去總會有實現目標的一天,這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終將成為能夠在未來與他人分享的美好故事。

檔案下載

  • p24-28 推動人格特質對政治與社會議題影響之研究暨研究團隊合作經驗分享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