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以教師社群支持教學創新解決教學現場問題
採訪撰稿/許嘉寶、俞子翔
圖/教育部提供
因應臺灣高等教育教學現場的現況和挑戰,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成為近年來高等教育發展趨勢之一。為使大學端、教師端及社會大眾了解大學發展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的理念及政策,以及大學校院如何利用教師社群精進教學、協助教師專業發展?其可能的策略及資源為何?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教育部葉丙成政務次長分享其對於高等教育中的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的看法與期許。
面對臺灣高等教育教師社群與教學創新的發展,葉丙成次長提到,相較於學科間合作緊密的中小學教師,大學教師不管在教學或研究上,都是獨立的工作個體。特別是大學教師之聘任長期以來的規定皆是以具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學博士學位為主,「除非大學教師在博士生階段有關注教學方法,或是具備相當的教學經驗,否則他對於自身的教學沒有辦法具備客觀的評價。」葉丙成以其過去曾經擔任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教學傑出獎評選委員的經驗為例,「曾經有資深的老師說他上課不會講笑話,所以他一輩子都不可能拿到教育傑出獎或教育優良獎。在這位老師的認知裡,教學優良的老師都是比較愛講笑話、成績給的比較高,所以他們才會得到學生的好評。但實際上,很多獲得教育傑出獎的老師的課程都非常扎實,而且他們也不會在課堂上講笑話。」
葉丙成認為,由於大學沒有像中小學一樣有學群間進行討論及觀課的文化,所以許多的大學老師其實對其他人如何進行教學沒有概念,導致在教學上很容易陷入盲點。他以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教學文化特色為例,「MIT成功的關鍵是因為他們很重視教學,其重視教學的獨特文化源自於二戰時老師合開課程的傳統,使得在課堂上會同時有2名教授出現,所以當你在台上上課時,你的同事會在台下觀課,就會使得你在上課時會更謹慎、更認真備課;而在台下的老師也會受到激勵,開始思考他下禮拜要如何備課、如何在教學上更引人入勝、讓學生更投入。」他提到,雖然MIT確實招收了很多優秀的學生、研究做得很好,但這在他們看來是「果」,真正的「因」是由於他們很重視教學,而重視教學的原因是因為老師彼此之間能夠看到別人好的教學,「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教師社群對老師、對高等教育提升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除非學校也有觀課的文化,否則就只能依靠教師社群來獲得教學上的想法與刺激。」(繼續閱讀)
檔案下載
- p1-3 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以教師社群支持教學創新 解決教學現場問題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