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志聖工業深化產學鏈結 攜手大學打造跨世代的人才共育機制

採訪撰稿/許嘉寶、高曼芸

志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志聖)成立於1966年,深耕光與熱的應用,專注於開發壓、貼、撕、烤、電鍍前處理等關鍵製程技術,並結合G2C+聯盟夥伴資源打造全面的製程解決方案,成為晶圓與載板先進製程中的設備領先者。志聖在專注本業、深耕技術的同時,更積極與大學校園進行產學合作,探索新技術的可能性,自2006年起,陸續與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大)、國立清華大學(簡稱清華)、逢甲大學(簡稱逢甲)及明志科技大學(簡稱明志)等多間學校共同研發創新技術、提供獎學金合作及實習機會,期望結合產學研力量,培育接軌未來的人才,厚植產業技術創新根基。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志聖總經理梁又文分享志聖推動產學合作的理念與實務經驗,並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談產業如何與學界攜手合作,打造結合產業需求與教育願景的人才生態圈。

問:您認為企業在大學產學合作中的角色為何?企業端如何影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育?

答:企業是知識與學理的應用端,位於技術落地與產業實踐的前線。在這個角色上,企業透過商務拜訪、展覽活動、產業公協會及技術論壇等管道接觸市場趨勢,這些資訊能回饋學界,成為高等教育調整方向與課程設計的重要參考。企業能協助將學術的智慧轉化帶來市場回應或產生社會價值,我們也期許能成為高教人才「實務能量」的提供者。

每當產業熱點轉變,就會同步牽動校園課程的設計方向。例如,當AI與半導體蓬勃發展時,我們看到許多大專校院紛紛設立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造學院、半導體研究學院、半導體工程系等相關學院與系所;而產業市場的大趨勢與企業實際的應用成效,正是這些轉變的催化者與推進者。

主動參與產學互動 形塑百年樹人的企業責任

因為AI供應鏈的崛起,臺灣的產業正站上結構性成長的浪頭。從上游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台積電)到中游的設計(NVIDIA),我們不只是參與者,更是領先世界、制定規格的角色。這樣的產業變化週期不是一年、兩年,而可能是三十年、五十年的長期演進。企業自然也要用這樣的長週期邏輯來投入人才培育,而不是只盯著眼前的績效指標。

所以,企業在產學合作中,不能只是被動地「等著學校送學生來實習」,這樣不是一個健康的互動關係。我們應該更主動與學校老師持續對話、彼此激盪,創造一個能點燃學生熱情的實習與學習環境,透過堆疊的、跨世代的人才養成,把年輕人推上他們該去的舞台。當我們的企業理念與教育相契合時,我們的視野就會拉長,不再是「這一季缺人就補人」,而是看到未來的人才樣貌。我們常說「百年樹人」,這個概念不只是教育界的座右銘,對企業來說也同樣重要。(繼續閱讀)

檔案下載

  • p25-28志聖工業深化產學鏈結 攜手大學打造跨世代的人才共育機制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04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