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玉山學者袁福國教授專訪:建立跨領域AI無人系統中心 發展航太與國防產業培育技術人才
採訪撰稿/許嘉寶、高曼芸
教育部自107年度開始推動「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延攬國際頂尖人才計畫」(簡稱玉山學者計畫),以協助各大專校院延攬國際頂尖人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之競爭力及國際影響力。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玉山學者袁福國教授,分享他如何回母校成大,整合關鍵研究資源,建立人工智慧無人系統中心,發展航太與國防產業、培育技術人才,並談論臺灣發展航太國防科技與人工智慧技術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同時,也提出他對臺灣產官學合作模式的觀察,並建議政府建立長遠科技政策來培養本地人才以延攬國際頂尖人才。最後,他也分享對追求卓越的臺灣年輕學生、教師和高等教育的一些期許。
問:請簡單介紹您個人的學術經歷,如何來到臺灣擔任玉山學者?這個經歷對您來說有何意義?
答:我出生於高雄的一個清寒家庭,很早就感受到經濟環境對一個人生涯的影響,但也激勵我奮發向上。大學三年級時,我發現自己無法滿足於修習課程的知識,於是在大四時,我就到研究所研修,決定要出國深造。我很清楚,我必須努力,只有拿到獎學金才有機會出國。我喜歡接受挑戰,如果一件事剛開始就可以看到隧道盡頭的亮光,對我而言就缺乏那種挑戰感。
在服完兩年的義務役後,我進入UIUC攻讀理論與應用力學的領域,專注於航空航太結構中輕質高強度先進複合材料的研發。完成博士學位後,我應聘為NCSU機械與航空航太工程學系的教授。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兩個國家實驗室工作:⑴美國空軍萊特─派特森空軍基地的先進複合材料研究室,專注於應用在下世紀飛機材料的研發;⑵NASA蘭利研究中心的結構設計實驗室。過去十多年來,我有一半時間在NIA擔任蘭利研究中心特聘教授,與NASA蘭利研究中心的合作更加密切。
這些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夠將我的專業知識回饋給我的家鄉。很幸運地,我得到航太同業的推薦入選玉山學者,回到我的母校成大進行研究和教學。當時決定回臺灣,主要是希望能運用我三十多年來在航空航太工程、智慧感測器及人工智慧驅動(AI-driven)的結構健康監測(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的研究與開發經驗,為臺灣航太國防產業帶來系統層面的創新,達到和歐美同步的目標。我非常感謝能有這個機會,一圓我想為臺灣貢獻的夢。(繼續閱讀)
檔案下載
- p29-33國立成功大學玉山學者袁福國教授專訪:建立跨領域AI無人系統中心 發展航太與國防產業培育技術人才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