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從外部評鑑到自我驅動:AI+SDGs=∞的教育品質保證文化實踐

文/葛煥昭.淡江大學校長
  林志娟.淡江大學品質保證稽核處稽核長

根據教育部統計,臺灣大專新生人數自2014年的27萬餘人,已降至2025年預估的17.5萬人,十年間減幅逾三分之一。少子女化的衝擊不僅壓縮招生規模,更直接挑戰大學如何以教育品質與辦學特色維繫競爭力。由於升學率已近飽和,問題的核心是「人口基數減少」導致的結構性困境,使得生源進一步集中於少數頂尖或具鮮明特色的大學與系所。面對這樣的趨勢,高等教育唯有強化國際招生、深化產學合作,並展現差異化的定位與價值,方能在少子女化的浪潮下維持穩健發展。

同時,全球亦正承受永續發展的嚴峻挑戰。聯合國警告,若不及時行動,氣候變遷到2030年之前,每年恐造成全球GDP損失達2至4%,金額以數兆美元計。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估計,僅2020年,極端氣候災害便已造成超過2,100億美元的損失。2023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更指出,目前僅有15%的目標按計畫推進,過半目標嚴重落後。這些數據凸顯,大學的使命不應僅止於知識傳遞,而更應在研究、教學與社會實踐中積極回應永續挑戰,展現推動社會進步的影響力。

另一方面,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教育與治理模式。根據Gartner預測,至2026年將有超過80%企業導入生成式AI或在生產環境中部署應用。這對大學提出雙重使命:一方面,必須培育具備AI素養與跨域能力的人才,以強化教育品質與學習成效,呼應聯合國SDG 4「優質教育」及SDG 8「就業與經濟成長」的永續發展目標;另一方面,亦須將AI導入校務治理,以促進智慧決策與教育創新,並進一步健全教育品質保證機制。如此一來,高等教育才能在智慧轉型中兼顧公平、效率與永續,呼應全球SDGs的整體發展藍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品質保證的角色顯得更為關鍵。它不應僅依賴外部評鑑的監督,而應逐步轉化為內部自我驅動的文化。唯有當品質意識內化為全校師生共同的價值與文化,才能使大學主動回應快速變動的環境,強化治理的韌性,推動教學與研究創新,並實踐永續發展的整體願景。(繼續閱讀)

檔案下載

  • p14-18從外部評鑑到自我驅動:AI+SDGs=∞的教育品質保證文化實踐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62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