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高中端與大學端策略聯盟之實踐──以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為例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3913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陳海鵬.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校長

依據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平臺之「學12-3.新生(含境外學生)註冊率─以『校』統計」,107學年度核定全國大學新生招生名額為369,692人,實際註冊人數為313,414人,缺額達56,278人,其中缺額分配狀況,公立大專校院缺額10,027人,私立大專校院缺額為46,251人,可見缺額主要出現在私立大學,又以私立技專校院缺額32,015人為最劇,可以看出壓力之大。高中職端107學年度免試入學管道報名人數共161,221人,一般生的招生名額是214,674人,缺額達53,453人(馮靖惠,2018)。

臺灣的教育面臨少子化現象帶來教育產業的巨大壓力,爭取生源成為各校都需要全力以赴的工作,否則就勢必面臨學校調減科班、教師退休裁員、學校停辦退場等厄運。大學端的生源在高級中等學校,提早接觸學生,使其對大學產生認識與熟悉,是幫助招生的方式;輔導學生適性升學,進入適當科系,找尋學生興趣與學習動力,是高中端需要的輔導資源,因兩端各自需要,因而產生高中端與大學端策略聯盟。

天主教恆毅高級中學(以下稱本校)與大學端簽訂策略聯盟協定,基於協定內容實踐,本文以文獻簡述策略聯盟之意涵與理論基礎、並呈現策略聯盟實踐過程與結果。

▲本校邀請佛光大學來校進行校系選填分析。(恆毅中學提供)

策略聯盟的意涵

策略(strategy)亦作戰略,最早為軍事方面的概念,現在被引申至政治和經濟及其他領域,其意涵變為泛指系統性、全面性左右勝敗的謀略、方案和對策。聯盟是兩個以上團體或組織,因為彼此需要而產生並經參與各方宣告,延續一段時間的合作關係。

策略聯盟有基於企業資源相互依賴之需要而主張「資源依賴理論」及「資源基礎理論」,或因尋求最低交易成本主張「交易成本理論」,或欲共同創造具有持久性競爭優勢之資源,或因策略上之考量,或因本身條件之限制等因素而主張「策略行為理論」,上述策略聯盟理論之形成,基本上係基於滿足聯盟成員間,特定目標之互利性,所產生的合作關係(黃麗容,2007)。

大學與本校採行策略聯盟之實踐模式

與本校策略聯盟的大學計有22所。包括華梵大學、玄奘大學、靜宜大學、銘傳大學、開南大學、佛光大學、真理大學、輔仁大學、大葉大學、亞洲大學、明道大學、中國文化大學、龍華科大、醒吾科大、黎明技術學院、健行科大、東南科大、萬能科大、景文科大、臺北城市科大、致理科大、中國科大,多有密切互動。

一、與輔導處合作的升學輔導活動

本校輔導處依高中各年級學生生涯發展需要,架構了生涯發展教育課程與活動,許多活動跟大學端進行密切合作,實踐活動如下:

1.高中一年級:以成長歷程、個人特質探索與生活角色為主要目標。
2.高中二年級:以大學學群、職業選擇為主要目標。
3.高中三年級:以生涯資訊評估、生涯決策與生涯實踐為主要目標。

目前高中升大學的入學管道主要有三個: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與指定考科考試。校方非常重視學生們的生涯輔導,在高一、高二即安排生涯規劃課程,到了高三再由輔導老師進行每個月一次的生涯輔導課。

輔導處逐年掌握繁星推薦的發展趨勢,持續邀請專家為高三家長、老師與學生進行繁星推薦說明講座。增加親師生對繁星推薦管道的清楚概念,導師、學生與家長在討論繁星推薦志願時,就更容易達成共識。

本校連續兩年在繁星推薦上榜人數為全國私中第1名,上榜人數的排名從106年全國第8名,隔年再次大躍進到全國第2名,107年繁星推薦共錄取了102位學生,與大學端密切合作有關。

對恆毅的學生而言,另外一個優勢管道就是大學與科大的個人申請。輔導處於大學公告通過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篩選名單之後,就開始緊鑼密鼓安排學生第一次模擬面試(三月份)。利用領域會議時間,邀請各策略聯盟大學教授協助學生進行大學申請模擬面試,從自我介紹時的內容、眼神、坐姿、音量到學校的學科學習、社團生活、休閒興趣、新聞時事,提供多次練習機會,一方面提升高三學生面試時的臨場感受,另一方面藉由大學教授面試學生的實務經驗,提供學生科系專業題目的補充,讓學生在前往大學進行甄選面試前,都能有更充分練習與準備。

輔導處與結盟大學的合作密切,在學生高中三年期間,藉由學群講座的安排、大學校園參觀活動、大學校系介紹與入班宣導、個人申請備審資料的準備經驗分享、個人申請模擬面試的指導,甚至學生入學後的大學生活適應與輔導,充分實踐策略聯盟的合作模式。

▲本校邀請健行科大師資來校。(恆毅中學提供)

二、多元課程策略聯盟作法

106學年度起,學校以對應大學十八學群,為高一、高二同學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學生透過自主選課,滿足個別需求,以開展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更認識自己的進路,強化實作探究課程並建置每位自己的學習歷程。

課程操作程序

(一)本校以每周四個小時的課後時間進行與大學合作之「多元選修課程」,在開課前的兩個月,邀請所有參與課程的大學校系蒞校討論課程計畫,透過課程計畫會議,確認開設學群,避免重複。

(二)開課前一個月,請大學各校提供詳細教學計畫,本校公布課程及教學計畫,由學生進行線上選課。

(三)開課後,本校設置課程助教,確認各大學教師之授課時間、所需設備、引導進入教室、協助班級就定位。

(四)學期中進行學生學習情況問卷。

(五)課程結束後,與大學進行該學期課程檢討會。

結論

面對少子女化的環境,大學面臨越來越大的招生壓力,而高中讓學生對未來學涯有一個正確的選擇,避免因為對科系認識不足而選擇錯誤,大學端與高中端可以透過彼此合作,協助高中學生提早多方面接觸大學生活,透過演講、參訪、實作、課程等不同方式,一方面增加高中生自我認識,另一方面也明瞭學群學習走向,這些都不是高中端師資可以完成,透過大學端與高中端策略聯盟,可以給孩子更多元的選擇。

◎參考文獻

馮靖惠(2018年07月10日)。免試入學放榜 總錄取率98.41% 缺額5.6萬人。聯合報。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244247

黃麗容(2007)。臺北縣國民中學實施策略聯盟現況與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檔案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