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李德財:教學及品保與時俱進 提升我國高等教育能見度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578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池俊吉、郭玟杏、杜奕廷
圖/杜奕廷攝

 

2020年全球遭逢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衝擊,人與人的互動模式產生極大的變化,遠距及視訊教學成為各國大學校院防疫的重要方法,數位化與資訊化對於臺灣高教發展可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衝擊?本期評鑑雙月刊特別邀請高教評鑑中心新任董事長,中研院李德財院士來分享其見解。

面對疫情衝擊 教師也需持續成長精進

問: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對大學教育造成難題,只能用數位的方式如遠距教學、錄影等方式進行,請問您有什麼想法或建議?

答:新冠肺炎的傳染已遍及全球210多個國家,至今年10月中旬已有3,800多萬確診案例,死亡人數已超過100萬!截至目前為止,雖然臺灣僅有535確診案例,死亡人數維持在個位數,防疫成效相當不錯。

但是病毒的傳染模式,以及防治肺炎的傳染或醫治肺炎的疫苗仍舊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大家為了防疫並避免社區感染,仍舊實施各種衛生防治措施:公共交通運輸系統戴口罩、大型聚會保持社交距離、實名制登錄記載旅遊史及確診案例的接觸人員追蹤,篩檢、居家檢疫、隔離等。新冠肺炎的降臨,的確給全世界帶來一個新的生活型態。

以往實體的國際會議都已改為網路視訊、虛擬會議的方式召開,在教室面對面的教學方式,也因而轉為線上或遠距教學。由於10多年前臺灣推動了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在中、小學端使用數位學習載具的教學,比大學端較為普及。雖然我們目前的學校教學仍以傳統的方式舉行,但是我們必得儘早準備,因應教學方式的改變。

從事遠距教學,線上同步或非同步的教學,教師們首先要了解並熟悉數位科技工具的操作與應用,視訊教學很可能成為未來教學的新模式,面對這些教學場域的改變,老師也勢必對其教學模式做必要的改變。例如:如何與學生互動?如何評量學生學習表現與學習成效?評量制度勢必要進行研究與調查,才能制訂一套評估規範。

從評鑑的角度,要對遠距教學品質的確保,其評估的標準又為何?數位教材的製作、教案評估、教師教學評量指標等等,都需要經過專業的討論,才得以竟其功。國外業已進入新的工作模式—居家辦公(Work from Home, WFH),我們應可向國外學習,汲取國外經驗,成立專案,研擬辦法與因應對策。

問:傳統教學模式面臨挑戰,您認為教師有哪些能力還需要加強?

答:這是個很富有挑戰的問題。在大學任教的教師,是屬於高知識份子,經歷過相當專業的訓練,多半有其主見,深知研究學習的方法。是否有哪些能力需要加強?哪些新知需要學習?我相信教授們都知道,只是在於是否有足夠的學習動機與精力去強化自己。因為科技進展神速,網路促使知識的累積加速,可以學習的課題實在很多,以我個人為例,雖然是受過資訊專業的訓練,但是對於新興資訊科技的發展,如果沒有繼續不斷的學習,就無法與時俱進,很快就落伍了。

我認為在科技領航的時代,身為教師之資訊力、使用數位工具的能力都必須具備,透過自我學習增進資訊素養,具備並教導學生辨識網路社群媒體真假訊息的能力,以因應數位的時代變遷,帶動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改變。

而國際力,亦即參與國際組織、學術交流的動力,我認為也需要加強,才能引領學生的國際化,增進國際視野,增強其國際移動力。

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與溝通能力 幫助學生更快融入社會

問:有人說頂尖大學的學生成績非常優秀,但是在職場上不一定是企業最喜歡的,因為缺乏自主學習與溝通能力,您有什麼看法?

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數位時代大學一件很重要的任務。大學課堂上的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教授不可能涵蓋所有的內容,加上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神速,知識爆炸,今天所學習的內容或知識,不久之後可能就不合時宜或落後,所以學生必須要有自主學習能力,能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因應科技與社會的進步。

臺灣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老師教什麼往往都是以應付的態度,得過且過,也只讀考試要考的內容,而甚少接觸課外的知識。老師應該要讓學生知道,畢業後走入社會所面對的,往往是教授在課堂上沒有教的,更何況遇到的問題也不會出現在教科書上。我回國後在臺灣大學授課約10年光景,課堂上授課以「問題」導向,針對探討的問題,探究不同的解題方式,分析、比較其優劣。

培養學生邏輯思考、判斷及分析的能力,鼓勵學生自我探究,提出解題方案。考試則是採用「Open Book」模式,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要求學生自我思考,搜尋相關文獻資料,提出解決方案,依照學生所提出的方法難易度評分,端看解答的內容就可以看出每一個學生到底有沒有用心學習,有明確地規範抄襲者嚴懲的罰則,因此從未有抄襲情事發生。

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是我們教育重要的一環。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課綱的基本理念「自發、互動、共好」中,就將「溝通互動」列為三大面向的核心素養之一。大學是社會的縮影,因為相較於國中、高中的學生有其區域性,大學由各種不同的專業教師、不同文化背景、社經狀況的學生匯集在一起。因此,大學的生活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職員之間互動溝通的最佳場域。每一所大學在培育學生的過程中,都要去思考學生畢業進入職場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而頂尖大學的學生,大多在專業領域都具有相當的知識水準,社會對頂大畢業學生的期待亦將有所不同。若其溝通能力稍嫌不足,也相對地將遭遇更大的責難。

我認為在大學除了對學生之基本及專業科目的訓練、自我學習力、資訊力、國際力的培育外,就是溝通能力的提升,團隊合作能力的養成。這些待人處事、人際互動、進退應對之能力必須要在大學裡培養出來。因為大學教育是正規教育的最後階段,學生畢業之後就要進入社會。在學校裡應鼓勵學生參與校內、校外的社團活動,走入社區落實服務學習的社會實踐工作。

大學之間也應增加校際交流的活動,如學術研討、運動競技等,增進學生之間彼此了解、相互學習的機會。

有一項研究調查指出,人類長壽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一個是社交關係,另一個則是跟親人之間的關係,維持好這兩種關係的人,比較容易長壽。

人際關係必須在教育中培養,網路社群媒體固然也是一種人際溝通的工具,但畢竟沒有實體的面對面,就沒辦法確切地表達情感,更何況充斥在網路媒體通路中的資訊,真真假假,因此辨識資訊真假的能力,更加顯得重要,就得仰賴「自我學習」、「判斷力」的能力提升。

現在許多人習慣待在同溫層及舒適圈,沈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中,導致與現實社會脫離,這也是科技發展、網路社群媒體崛起的另一負面效應。與社會互動必須從小開始學習,在家庭、在學校裡學習,人際互動、溝通則是科技無法取代的。

藉由外部力量協助品保 找出系所發展的方向

問:您認為評鑑制度會對學校帶來什麼影響?

答:現在大學有校務評鑑、系所也有選擇外部評鑑的權利,外部評鑑應該是學校用來確保自我教學品質或能力的機制,對學校及系所的形象與信譽是相當重要的。

因為系所是學生接受專業知識訓練的地方,專業知識又必須和社會及國際接軌。專業知識訓練的品質反映在其畢業學生的專業能力,是否合乎雇主的期待與需求,是對該系所專業訓練品質最實際的鑑定。雇主和一般消費者一樣,為了成本效益考量,當然會選擇聘用有品質信譽的系所畢業生或購買有商譽信用品牌標章的產品。而品質保證或品牌標章,都是得經過第三方認證或驗證的標準作業程序。

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覓職,雇主面試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什麼學校畢業?這是雇主想要知道面試者的專業能力是否符合基本門檻。系所品質保證是否取得國內或國外認證?學校校務評鑑是否通過認證就會是個關鍵。因此學校之品保的確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當學校的畢業生就業順利,獲得企業的青睞,就會成為家長爭相鼓勵其子女升學就讀的學校,提升高中學生申請就學的意願。

一個學校的品牌要經過多年的經營,才能建立口碑,一旦建立就會有正向的循環效應。這也是正牌學校、系所極力希望達到的重要目標與使命。

我在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任教期間(1978-1998),西北大學的電機與電腦科學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EECS)也接受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BET)的認證,但是就沒有聽說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等頂尖學院也接受外部認證。

道理很簡單,MIT已在其設立的長遠歷史中,透過自我要求已經建立起完備的品保制度,聘任的教授不稱職就被解聘,畢業學生進入社會的表現一向傑出,而民間團體各種的問卷調查,系所專業與學校的排名MIT都名列前茅,因此外部認證的程序自然就可以省略了。

西北大學的商學院已建立起國際相當知名度,是舉世公認全球排名數一數二的學院,但是工學院就沒有相對應的國際排名與知名度,只有透過ABET認證,對工學院的教育品質背書,因而爭取社會大眾的信任!這些世界一流大學若在其學校發展的歷史中,已經建立起相當的校園文化與學術風氣,是世界頂尖等級的學校身分地位已獲致社會大眾的認同,就可免除外部評鑑。

但臺灣的大專校院為數甚多,除了少數公認的頂尖大學之外,多數的學校尚未建立起健全的教師評鑑制度與卓越學術研究的規範,有待透過第三方的確認與驗證(Independent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IV&V),針對其教學品質的確保措施與作為進行評鑑與確認(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學校內部的問題,常需要透過外部評鑑的協助,找出問題所在並予以改進。我覺得教育部的政策要求各大專校院必須通過校務評鑑與認證,是個正確且必要的措施,而設置專業性並能取得社會信賴的評鑑機構亦有其必要性。

現階段雖然系所評鑑並非必要,但由於各種民間組織或雜誌常會不定期發表系所評比報告,其評比的公正性、可信度不見得有科學依據佐證,但是這評比資料卻經常被一般大眾用來認定系所的好壞以及其教學品質保證的指標,若能有公正的IV&V的品保確認機制的建立,系所的專業教學之品質保證將更能取信於社會。這類評比報告若將系所是否通過認證作為評比參考指標之一,對於系所專業競爭力的評比可信度,將會大大提升。我個人亦強力推薦各系所,包括頂尖大學在內,應參與外部評鑑的認證作業,並且持續改善學校教學的品質。

高教評鑑中心有責任擔負起這第三方公正的評鑑認證機構,並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品質提升,扮演重要角色。尤其,高教評鑑中心在近期申請國際高教品保機構網路(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Quality Assurance Ag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QAAHE)的國際認證,一旦通過其認證,將可和其他國家之高教品保機構同步取得相互的認證,這對臺灣畢業的學生要取得國際的專業認可,有極大的助益。

秉持理念及原則 推動高教評鑑中心不斷進步成長

問:來到高教評鑑中心後,您有什麼目標或期許?

答:高教評鑑是一個重要的工作,而高教評鑑中心又是教育部授權、認證的評鑑單位,在角色定位上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

要能體現高教評鑑中心被賦予的職責與使命,評鑑委員的專業性、公正性與公平性、評鑑程序的公開透明度、評鑑作業流程的嚴謹度、誠信保密度、溝通對話的平等性、持續精進改善追蹤的完整性,則是取得受評單位的信任、社會大眾的信賴的重要核心元素。

高教評鑑中心自我期許的願景目標:公正、專業、邁向卓越,以及秉持的核心價值,自主、透明以及國際化,應該是高教評鑑中心同仁必須要有的共同理念。

首先,我們必須建立一套遴選評鑑委員的機制,舉辦研習營給予評鑑作業的培訓與專業訓練,並在執行實際評鑑工作的同時,針對其評鑑的品質給予評量,以滾動式的調整汰換不合適的評鑑委員。

大家常說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但要落實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公開最顯而易見,但什麼是公平?什麼是公正?公正是有正義性的內涵,有不偏不倚的價值觀,公平則因為衡量角度的差別,可能出現齊頭式平等,立足點平等之差異。譬如,衡量國立大學與衡量私立科技大學,因為學校的資源不同,所使用的衡量尺度就應有所不同,才能有「公平」可言,因此得視實際狀況做適當的尺度調整。

要做到公平、公正,並不容易。但是我們必須把「公正」、「公平」的理念納入評鑑作業的基本精神。既然擔任了高教評鑑中心董事長的職務,我將秉持一貫的做事態度,以誠心待人,盡全力做事。這也是我一向的工作理念,無論擔任什麼角色,都希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以讓高教評鑑中心因為「我」而有所不同的理念出發!能有所作為,Make a Difference!我也深信,高教評鑑中心的每位同仁,若都能秉持相同的工作態度,在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之餘,也能關照一下同事,是否有您可以幫忙的?隨時都能提醒自己What else can I do?如此,就能塑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文化。若能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一定能讓高教評鑑中心不一樣!這也是我對高教評鑑中心每一位同仁的期許。

對高教評鑑中心,我也同樣地期許它,要能扮演好高教評鑑中心的角色,確保受其評鑑的系所、學校,它們的教學品質、高等教育的品質能夠提升!讓臺灣的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因為「高教評鑑中心」的存在而有所不同!更進一步,由於國際發展的趨勢,跨國的教育(Trans-National Education, TNE)、雙聯學位等的跨境高等教育(Cross-border Higher Education)都已經發生,如何確保這些跨境、跨國的高教品質,也是國際高教品保機構網路(INQAAHE)關注的議題,我也期許高教評鑑中心能通過INQAAHE國際認證的同時,也能扮演亞太(印太)區域的國際品保認證中心的角色,協助區域的高等教育學校,做好高教品質的保證與認證。盡一份國際成員的心力,同時也提升臺灣在國際組織(高教品保機構)的國際能見度。

品質保證(Quality Assurance)是我們高教評鑑中心追求的目標,我也期許同仁對自己亦能「自我期許、追求自我超越的卓越」。我以「件件工作、反映自我,凡經我手、必為佳作」(Every Job is a Self-Portrait of Those Who Did It. Autograph Your Work with Quality)和所有同仁共勉。

檔案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