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2020高等教育論壇──臺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蛻變與發展紀實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3707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許品鵑.高教評鑑中心品保專員

自2005年成立至今15年來,高教評鑑中心配合教育部不同階段教育政策,完成歷次的品保任務,近年也積極與國際品保組織進行交流,並獲得國際品保網絡的認可。面對未來全新挑戰之際,高教評鑑中心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又該如何與國內外高教單位或評鑑機構互相合作?成為高教評鑑中心持續發展相當重要的課題。

配合高教評鑑中心15週年系列活動,「高等教育論壇──臺灣高等教育品質保證的蛻變與發展」於10月23日舉辦。本次論壇邀請到高教評鑑中心歷任董事長與歷任執行長針對臺灣高教評鑑的歷史發展與未來展望做一系列回顧,同時邀請國內公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代表與公立科技大學校院協會代表,針對校務治理與內部品保做分享。以下就與會來賓針對臺灣過去與未來高等教育政策與評鑑的發展趨勢與願景所提出的多元觀點,進行重點摘錄。

高教評鑑中心對臺灣高等教育評鑑的發展做出貢獻

高教評鑑中心第一任董事長、現任中華大學劉維琪校長肯定高教評鑑中心15年來對於臺灣高等教育評鑑發展的三個重要影響,第一是認可制評鑑的推動,改變以往等第制的評鑑方式,讓學校自己跟自己比,不做各校之排名比較,協助學校進行自我改善;第二是推動以學生學習成效為主軸的評鑑,早年的評鑑是看學校資源的投入,包括有多少老師、圖書、經費等,慢慢轉變成看教師的表現,到現在學校也了解到辦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評鑑的重點也轉變為學生學習成效的展現;第三則是高教評鑑中心願景「公正、專業、邁向卓越」的建立,公正的意涵體現在實際的評鑑程序上,取消了以往評鑑時學校餽贈禮品的風氣,評鑑委員在評鑑的過程中不接受學校任何形式的餽贈,另外更深層的意義是高教評鑑中心和學校的角色是對等的,是合作夥伴關係,學校如果對高教評鑑中心執行的評鑑程序或報告內容有意見,是可以反映的,因此有申復和申訴機制的規劃。「專業」是指評鑑的結果是具有品質的,在評鑑委員的聘任上,要求須接受培訓並設有讓學校進行委員迴避的機制;在結果決定的程序上,透過三級三審的機制,從實地訪評小組、學門領域會議到跨領域的學門認可會議去確認評鑑程序與報告內容的合宜性與一致性,確保評鑑結果給予的公正與專業性。

第二任董事長鄭瑞城教授亦肯定全面性校務評鑑的推動,對協助大學重新檢視自身的定位發展方向,具有關鍵性的引導作用。他分享了過去校務評鑑將學校分類組採公布「表現較佳」與「表現較弱」的結果公布方式,到由高教評鑑中心所辦理兩週期的校務評鑑,採取認可制,不做排名比較,強調學校自我改善,也體現了整個高教評鑑朝尊重差異、尊重個別的精神方向發展。

▲ 左起:侯永琪執行長、江東亮教授、江彰吉教授、吳清山教授、劉維琪校長、鄭瑞城教授、黃榮村院長、李德財董事長、陳振遠校長、李隆盛政務次長、王如哲校長。(陳秉宏/攝)

品保機制的建立有助於校務治理

世新大學吳永乾校長於會中分享英國的高教品保政策,已導入風險本位管理(Risk-Based)的概念,而紐西蘭8所公立大學的品質保證工作由大學共同組成的單位來執行,品保制度的規劃設計與執行程序皆經過大學間的討論,充分展現對大學學術研究及治理經營的尊重。為了落實大學自主,臺灣的高教評鑑制度也配合政策的推動逐步調整,評鑑從強調大學的績效責任轉變為除外部評鑑機構外,大學自身應負起維繫品質之責,系所評鑑也從強制性評鑑轉變為由大學視自身需求提出申請,提供大學更客製化的服務,評鑑結果的給予改採效期制等。

吳永乾校長認為自我評鑑應是大學自治中的一環,評鑑機構僅是協助大學辦理自我評鑑工作的單位。未來評鑑的重點應放在檢視學校是否建立與落實自我改善,尊重大學的自治權。建議未來評鑑的規劃能建置更彈性的標準,各校系所能依據自身特色,篩選適合自己的品保標準,並從不同互動關係人的角度進行分析,不以統一標準橫向對各校進行比較,維持認可制精神,以系所達到合格標準為審核結果,使各大學系所得以發展自身特色。

德明財經科技大學徐守德校長也分享了評鑑的推動確實協助了各校的發展與教學單位進步的觀點,認為大學的校務治理與經營和學術單位的評鑑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關聯。以往高等教育對於教育品質的追求,多是由人才培育端決定人才產出素質,屬於「生產者導向」。長久以來,大學教師通常以鬆散組織、個別規劃,採取「各自為政」的方式來培養人才。然而面對急遽變化的外界環境,應喚起教師們的品質意識,由各自為政轉變為打團體戰,配合學校定位與特色,建立共識,以培養出產業與社會所需的人才。徐守德校長也強調互動關係人(包括學生、家長、產業、政府、公民團體與媒體、其他)對學校發展的重要性,學校除致力於優質辦學外,亦應適時的進行學校品牌的行銷,讓社會大眾知曉學校辦學的成效,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就讀。

臺灣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有待尋求解方

考試院姚立德考試委員從教學品保、多元創新、國際化、社會責任、技職教育及整體發展等層面提出目前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在教學品質方面,受到少子女化的衝擊,影響大學的招生,連帶也產生教學品質下滑的現象,系所設備不再定期更新,甚至上課人數、師資安排都因陋就簡,這些在目前定期辦理的校務評鑑都是看不出來的。在系所評鑑改採自願申請的機制下,如何去確保學生的受教權益,是未來需要去關注的議題。在技職教育部分,除少子女化的挑戰,面對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影響了產業的生態與轉型,原有的學科領域及教學方式都需要因應這樣的浪潮進行調整。

在國際化層面,除歐洲地區已發展成熟的資歷架構,東協各國也建構了東協資歷架構指引(ASEAN Qualifications Reference Framework, AQRF)作為學生資歷對接與互認的基礎,在這樣的國際趨勢下,臺灣若遲遲未發展出一套資歷架構與國際接軌,恐影響學生未來的國際流動與國際競爭力。吳永乾校長也提出國際化的重點第一在確認目標,應先從國家政策的角度確認整體之國際化發展策略,並就學校體質去改變,建置基礎建設,否則如何能招收到世界各地之優秀之境外生?此外,姚立德考試委員亦提及目前配合新南向政策招收了許多東南亞國家的學生,雖在學生數量上有顯著成長,然而學生的素質以及計畫的成效也應一併進行檢視,對於境外生的招收應兼顧質量,否則只有量的提升,卻可能忽略了整體學生素質的確保。

談及大學的永續發展,吳永乾校長認為應從政府對於大學的功能和角色之界定出發,大學才能配合國家整體政策去發展自己的定位和特色及永續經營。目前國內一般大學技職化的趨勢很明顯,這是強調學以致用與就業的結果,這樣的發展方向是否正確,應該重新思考整個高等教育體制的功能與界定。徐守德校長認為在目前企業普遍重視永續議題的前提下,未來的畢業生也將進入社會工作,因此,大學教育是無法將永續相關議題排除在外的。

在重大政策的推動與效益評估上,以往政府對於重大政策的推動,如5年500億計畫,較缺乏量化數據的分析與整體效益的評估,針對目前推動的重大計畫如深耕計畫、玉山計畫,未來都應針對其所投注的人力、經費等做更整體宏觀的管理與檢視,建立相關的數據資料與成效分析,以作為未來政策推動及調整之參考。

對未來高等教育品保模式發展之建議

劉維琪校長指出,面對疫情,全球的教學型態正產生巨大的轉變,未來評鑑應該要去思考如何去評估學校在日常、細微的改善,而不再是幾年才一次的大規模評鑑,第二個是多元參與,評鑑應該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還有相關互動關係人的意見回饋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校友,學生反應意見的處理等。在資深評鑑委員的培訓以及評鑑專業行政人員的培養也是應該強化的,評鑑是專業,具備評鑑專業的評鑑委員可在評鑑小組中發揮並帶領評鑑小組順利完成評鑑工作;而在評鑑機構具有經驗的專業行政人員,可對評鑑報告的品質與評鑑程序進行把關。

本會前執行長,義守大學陳振遠校長認為目前評鑑指標的設計朝簡化方向發展,然而過於精簡是不是能真正看到評鑑所需要的內容,以及如何在確保品質及保有學校的自主彈性間找到平衡,值得進一步思索,期待高教評鑑中心未來回歸自己的本質與專業,規劃對接國際的評鑑指標。

本會第二任董事長鄭瑞城教授則提出他近年的觀察,認為目前學校在實施評鑑的過程中,即便是頂尖大學,對於自訂評鑑項目指標的積極性仍然不足;目前學校在評鑑執行的程序雖然已經非常完善,但是後續改善方案的提出執行仍有待進一步評估,因為從各校的相關辦法中可看出,針對執行的程序都非常完善,但對於後續的改善管控與落實卻相對不夠明確,這部分是高教評鑑中心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本會前執行長,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江東亮教授則認為如果教育事業是一項投資,那投資都是有風險的,目前的評鑑模式是去看大學或系所過去的表現好不好,但無法預見它未來的表現。所以未來的評鑑模式應該慢慢導入風險評估的概念,除了過去成效的評估,也應有未來風險的預測,才能協助大學走得更長遠。

強化研發能量 期待未來成為教育部民間智庫

鄭瑞城教授認為高教評鑑中心未來發展方向的規劃,應該先從擘劃臺灣高教評鑑未來發展藍圖著手,高教評鑑中心的角色定位才會更清楚,並依據發展目標與方向,訂定每年的預期效益,進行成效評估。

本會前執行長,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王如哲校長認為評鑑機構的專業自主與財務自主非常重要,在執行評鑑業務上,所做的專業判斷要有它的獨立自主性;在財務運作上,能夠更多元,不是只仰賴政府單一的財源,這樣評鑑中心未來可以走得更長遠。對於下一階段的展望,王如哲校長認為評鑑中心未來應該從政府及大學的角度去思考,一方面在政府已授權的評鑑事務上能夠更為精進,進一步更主動的去思索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不要被既有的框架限制住,例如在這波疫情下,國內外大學可能合作開設虛擬大學、線上課程等,針對新型態教育模式之品質確保機制,可以進一步去做規劃。所規劃的品保模式,非強制性,可採申請制,由大學主動提出申請,通過後給予認可,確保它的品質,一方面可以促進新創的大學與課程在國內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也鼓勵高等教育機構不斷的創新與建立特色,那麼不僅在臺灣,在國際上也會有更好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就是要預見未來,整個高等教育以及國內環境變化非常大,如何快速地反應並提出應對方案,很重要的就是要建構組織人員的能力,如資訊、跨域與國際鏈結等。

高教評鑑中心第三任董事長,現任考試院黃榮村院長則期許未來高教評鑑中心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只作為執行品質保證工作的角色,為高等教育機構的品質把關,更可作為教育部民間的智庫,為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政策的規劃盡一份心力。姚立德考試委員也認為在臺灣高等教育在面對少子女化、高齡化、國際化、大學學費無法增加、大學被賦予的社會責任等挑戰時,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由教育部帶領大家往前走,但怎麼走,高教評鑑中心可以扮演教育部智庫的角色,協助更多高等教育的前瞻規劃。

結語

高教評鑑中心李德財董事長在會中也分享對高教評鑑中心未來發展之展望。認為在COVID-19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疫情席捲全球下,不僅改變了人民生活方式,也對高等教育造成了影響,改變了教育場域教學的模式(遠距教學取代了現場面對面的教學)、學生學習評量的模式等。教師、學生都要適應/學習使用數位科技的教學工具,使得品質確保的典範轉移也在形塑中。面對的這樣的挑戰,李董事長認為高教評鑑中心未來應該要具備及精進「人員(People)」、「程序(Process)」及「工具(Tools/Technology)」三個要素。People指的是專業(Professionalism)以及評鑑人員的公正/誠信(Integrity),Process是指程序的公開透明(Transparency),以及評鑑規範與標準的公平(Equity)並符合國際標準潮流;Tools/Technology則是指科技(尤其是數位科技)的應用與研發。期許高教評鑑中心未來持續朝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國家品保單位發展與邁進。

檔案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