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技專校院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指標探討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3041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台評會高教深耕計畫團隊

教育部過去推動「以學校為核心」之各項競爭型經費計畫,能促使學校因為資源挹注有限下而更加有精進卓越之動力,另為了進一步引導學校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教育部自107年度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下簡稱為「深耕計畫」),透過計畫培養學生紮實的基礎核心能力,積極引導各大學確立發展特色及培育人才方向,建立自我定位。

▲ 圖/台評會提供。

「深耕計畫」與過去競爭型計畫之差異

「深耕計畫」整合各類競爭型計畫,以五年為期進行長期發展規劃,以「改善教學品質」與「提升學習成效」為核心,鼓勵各學校在此基礎上發展多元能量,其與過去競爭型計畫之差異包括指標更為多元、彈性,關注學生學習成效,以及提升大學社會責任等特色。

「深耕計畫」計畫補助類型

「深耕計畫」分為第一部分「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及第二部分「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及發展研究中心(強化國家國際競爭力)」。

第一部分依目的之差異,分四類計畫:

1.「主冊計畫」(共核定153校,含一般大學71校、技專校院82校)(註1):為協助學校發展特色,以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為願景、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引導學校教學創新以落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2.附冊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第二期(109-111年度)核定97校217件,含一般大學49校112件、技專校院48校105件)(註2):為強化大專校院與區域連結及合作,實踐大學社會責任,鼓勵學校以「在地連結」與「人才培育」為核心。教育部於「深耕計畫」中以「善盡社會責任」為四大目標之一,鼓勵各大專校院可另申請附冊。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地區問題之概念,培育對在地發展能創造價值的人才,善盡社會責任,推動主軸涵蓋「在地關懷」、「產業升級」、「環境永續」與「健康促進」等領域,促進學校對在地區域的社會責任貢獻。

3.附錄計畫1「完善弱勢協助機制」(共核定150校,含一般大學67校、技專校院80校)(註1):為獎勵公立學校除現有招生制度外,提升弱勢學生入學機會,另透過補助機制,引導學校建立外部資源,提供弱勢學生輔導所需資源及經費,以學習取代工讀的輔導機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4.附錄計畫2「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為配合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要點,鼓勵大專校院設置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提供原住民學生生活、課業及就業輔導、生涯發展、民族教育課程活動等各項協助。(附錄計畫2為109年度新增,相關審查方式及補助結果尚未公告。)

「深耕計畫」主冊計畫指標內涵

如前述「深耕計畫」整體範圍涵蓋甚廣,因此本文主要針對第一部分主冊計畫指標作介紹。主冊計畫指標分為五大面向,係以「校」為單位之整體性來說明學校如何達成「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提升高教公共性」、「強化教學支持系統」、「善盡社會責任」、「發展學校特色」等,並在此範疇下,分別訂定共同性關鍵績效指標(以下簡稱關鍵指標),及學校可自訂之績效指標。

為支持學校能依其定位發展多元特色,減少學校同質化情形,除既有的關鍵指標外,學校亦可於各面向再新增「自訂指標」。而關鍵指標依衡量方式屬性亦可再分為「量化」及「質化」衡量方式。學校於每項關鍵指標可考量自身教學特色及辦學成效,自訂新增至多3項衡量方式,大幅增加了指標的彈性。

茲將技專校院深耕計畫關鍵指標項目彙整如表一。

技專校院「深耕計畫」主冊計畫關鍵指標特色

有鑑於技職教育的核心價值為務實致用、促成產學長期合作及肩負培育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指標方面更強化在專業技術及實務經驗之養成與落實。此外,為促進社會流動,提升高教公共性,指標項目中也特別強化扶助之相關機制與實踐社會責任。

茲將技專校院關鍵指標的特色說明如下:

(一)策重學生學習成效,優化專業能力

除為了解「學校教了什麼」,更希冀能了解「學生學到什麼」,藉此引導學校提升學生基礎能力及就業競爭力,是以深耕計畫在不同指標中強調須重視學生學習成效,如面向一指標項目「1.學生專業實務技術能力提升成效」、「3.學生跨域學習能力提升成效」及「6.學生中文閱讀寫作能力提升成效」。

另為因應數位經濟時代及新興科技趨勢的來臨,學校必須培養學生具備取得資訊與運用資訊科技、邏輯及運算思維能力,以成為具解決問題與創新決策及判斷之人才。故109年度另新增量化衡量方式的指標項目「5.學生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能力提升成效」。

此外,因應技專校院學生普遍外語能力較為不足,關鍵指標項目有「7.學生專業(職場)外語能力提升成效」,以強化職場應用外語之務實教學,期以職場外語能力加值學生專業能力。

(二)精進教師實務教學,強化實務能力

為能優化教師質量、縮短產學落差及符應技職教育實務致用之特色,技專院校近年鼓勵教師強化實務能力,以利回饋教學。因此在指標項目強調「8.優化師資質量及改善生師比推動成效」、「9.專任教師業界實務經驗提升成效」及「10.專業及技術教師比率提升成效」,以引導學校在聘任專兼任教師時宜著重其實務經驗,例如曾於國際技能競賽獲獎之選手,或業界技術精湛者擔任教學人員的比例及實際任課數等,強化提升教師實務經驗與實務教學能力,進而有助培育具備專業技術能力的學生。

(三)落實校務專業管理,強化產業需求鏈結

因應前述關注學生學習成效及目前學校面臨少子女化、產業變遷等議題,學校多已著手建立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及回饋機制,透過蒐集更多資訊與證據,經分析後提供學校決策方向並鏈結產業需求。因此面向三指標項目「17.建置校務研究專業管理制度(IR)並回饋招生選才及精進教學成效」,即藉由學校建置IR制度,蒐集並應用數據資訊,回饋於招生選才及精進教學之成效。至於指標項目「11.畢業生之投入職場比率提升成效」及「18.建置校內畢業生流向追蹤機制並回饋精進教學成效」,則是希冀透過計畫挹注資源,於改善教學及提升學習成效後,最終能反應到學生投入職場的表現,如畢業生之投入職場情形及薪資等,亦可反饋檢視學校人才培育目標達成情形。

(四)建立弱勢扶助機制,促進社會流動

學校除為國家厚植優秀人才外,亦應扮演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之角色,並提升高教公共性;包括增加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進入公立學校就學機會或給予相關輔導協助之機制。故面向二提及透過入學制度、在學輔導,包含課業、生活及職涯規劃輔導等,及經濟扶助等方式,以完善弱勢生就學機制,有效促進社會流動。

再者,為落實「原住民族教育法」之規定,各級教育主管機關推動教育政策,應促進全國國民認識與尊重原住民族。因此109年度亦在該面向新增指標項目「15.強化原資中心運作機制,提升原住民學生輔導成效及建構族群友善校園」。學校可藉由設置原資中心專職人力,並透過整合資源,以提供原住民學生之生活、課業與就業輔導之一站式服務;鼓勵校內職員及原資中心人員參與區域原資中心辦理之相關研習或培訓活動,以強化原住民族文化、教育及輔導等專業知能。透過此指標面向,讓弱勢學生能安心學習,並及早與職場連結。

▲ 圖/台評會提供。

結語

教育部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希冀透過深耕計畫的推動,協助大學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環境,讓學生能真正學習專業知能,成為產業所需之有用人才。在此前提下,學校需正視實質教學品質確保與學習成效如何確實評估等問題。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學校宜具備不斷檢視環境是否需要調整的能力,思考如何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就每位學生以培育符合國內、外產業發展脈絡之專業優質技職人才,創造高教價值,達到「適性揚才」之目的。

◎註解

1.參見教育部網頁「當前教育重大政策高等教育深耕計畫」,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333F49BA4480CC5B

2.參見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http://usr.moe.gov.tw/plan.php

檔案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