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正視高教的教學現場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508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陸曉筠.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暨副教務長

自107年開始,高教的教師在每年年底除了申請科技部的研究計畫,還多了一項「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申請,許多老師覺得這是另外的負擔與工作,雖然教學本就是每位教師的本職,但除了教育本科畢業的老師,多數高教的教師並未受過真正師培的訓練,課堂的教學經驗多是從自己怎麼被教、聽別人怎麼教或是長期跟學生奮鬥累積而來的經驗。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是第一次讓老師可以有系統性地思考教學問題、重拾教學的熱情,並實際以研究的角度審慎檢視自己教學的痛點。

教學是本職 教學實踐是解決老師教學現場的問題

國立中山大學在計畫申請的初期便以這樣的思維在校內宣導這個計畫,希望老師不以增加太多「額外」的工作為目標,不須華麗的作文,而是真正思考自己教學現場最困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思維應符合教育部推動此項計畫的發展方向,在計畫開始的初始兩年,本校投件的通過率均近七成(第一年通過19件、第二年通過27件),對於一個整體師生人數相對不高的精緻型綜合大學,如此高的通過率及件數代表這樣的理念是受到支持的,也讓校內真正有教學熱忱、或是想重燃教學熱忱的高教教師獲得肯定。不論是哪一個階段或是領域的教育現場,教學一定是每一個教師的本職,對於高等教育的教師,即使研究做得再優秀,如何透過「對」的方式將研究傳承下去,是每一個被稱為「老師」的人該做的事,而這個「對」的方式可以透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確實檢視。

行政是後勤 教學實踐需要從制度、資源上的支援

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核心方向確立後,中山大學鼓勵本校教師積極將各項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現場的內容與養分,除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專業領域中最新的研究脈動,也利用各類科技打造互動化、智慧化的學習場域,提升學生學習意願與學習成效。由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一新的制度,加上長期高教現場又背負著「重研究、輕教學」的負面印象,中山大學為轉變此一思維,證實在研究型大學的教學與研究應同時並重,啟動由行政制度及資源面改變教學氛圍。

一、行政制度上對教學的重視

中山大學重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價值,更正視教師如何透過有方法論的「研究」修正重建自己的教學現場,除了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列入本校各升等制度的「研究」配分項目內,更在106年起新增的教學升等一軌中,強化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計分。中山大學也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納入評鑑制度中,且通過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與科技部研究計畫之配分一致,代表本校是以研究的角度在評估此一計畫,通過計畫的教師不僅是改善了教學的品質,同時也代表是以嚴謹的態度視教學過程為一研究,成果除可投至教學研究期刊分享給國內外教師外,也可作為長期教學品質提升的依據。

二、教學資源上對教師的支援

由於高教教師並未受過教學方法及評量的訓練,多數教師雖熟悉自身專業領域,但對教學的方法論及工具較為陌生,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在此計畫中扮演支援平台的角色,為協助校內教師進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心透過各式分享交流會、資源網站平台、教師社群、跨域工作坊等不同方式塑造校內教學實踐之氛圍。分享交流會是利用中山大學週三下午茶時間,透過校內外通過計畫之教師進行交流分享,讓教師在輕鬆的氛圍下相互激盪、釐清教學現場問題,並透過多數教師提出的問題,邀請校內教育所相關專業教師針對教學專業解惑,以減少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問題,並提升教師申請計畫之意願。另外,在第一年計畫後開始逐步辦理成果分享座談,廣邀鄰近學校教師共同參與,讓教師能夠相互教學相長。資源網站為本校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為主題所設之平台空間,提供國內外教學實踐相關之研究方法、教學評量方式等工具,以及通過申請之教師執行成果、交流簡報等參考資料,作為校內教師教學及提案之參考。另配合教發中心整體推動之教師社群、跨領域工作坊等,提供教師專業知能的提升與形塑社群。配合高教深耕整體計畫,本校每年持續更新傳統教室為多元互動式教室,許多教室也是通過計畫教師之實踐場域,提供老師在創新空間及教學設備上之支援。

三、計畫申請前後對教師的支持

中山大學鼓勵教師藉由此計畫改善教學現場,對於未通過計畫的教師,學校以校統籌經費補助教師部份經費進行先期研究,並鼓勵隔年藉由先期研究的成果再申請,本校有三案透過第一年先期經費的補助,於第二年成功通過計畫申請。另外,今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首度加入「大學社會責任(USR)」專案計畫申請,本校一級單位「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為鼓勵教師積極申請此計畫之USR類,除辦理USR類校內輔導及提案分享會外,更在提案初期即補助每案6萬元提供執行相關計畫,今年度中山大學在此項計畫的通過件數也是全臺最高。

▲本校教師進行交流與分享。(國立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教學與研究並重 每一個老師、每一門課都可以是教學實踐

培育人才是大學的使命,教學投入是培育人才的根本,中山大學欲打破頂大重研究輕教學的迷思,這兩年通過申請的計畫主持人中有近八成同時執行一件以上的科技部研究計畫,證明研究與教學應相互結合,精彩的研究是需要透過教學傳遞給下一代,這也是國外名校強調研究與教學並重的精神。除教學與研究並重外,中山大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最大的特色為通過計畫的多元性,本校每年通過計畫均含括人文藝術與設計、數理、工程、商業及管理、農科、社會(含法政)、通識(含體育)及USR等不同學門,全校七大學院也均有教師獲得補助,且通過計畫之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分配平均,代表中山大學每一門授課、每一個老師都可以作為教學實踐之示範,可見本校計畫之多元,且均為教師們在自身教學現場透過不同的方法、工具研究對教學的改變。

在這兩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本校各學院教師均結合研究成果與教學方法變革,提出各種教學創新方案,如工學院資訊工程學系李宗南教授運用自主開發,具備「人物偵測」、「人物追蹤」與「影像後製處理」的智慧雲端錄影系統,實施數位教學並檢測學習成效;西灣學院運動與健康中心林國欽助理教授將穿戴式裝置與運動科學相結合,並創造性的運用在羽球教學領域,使用裝置收集學生的肌肉電流資訊,進行動作與施力的指導,提升體育教學的成效與選手成績。劇場藝術系楊士平助理教授藉由此計畫培育創作型導演,導入「荒謬劇讀本工作坊」、「動物轉化創作工作坊」與「編導工作坊」等訓練,與系統性的學習成效分析方法,讓學生導演藉由接觸各種不同的工作系統加強其創作技巧,並同時強化其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以及編導整合創作能力。

除鼓勵教師運用研究成果精進教學外,本校打造跨領域學習風氣不遺餘力,本次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有許多教師結合其他學院系所,共同研究提升教學成效之方式,如工學院光電工程學系于欽平副教授,為促進工程領域學生課堂能主動發言與討論,除使用「Kahoot!」與Zuvio互動式反饋系統外,也與本校教育研究所合作,改變評量施測方式,希望透過此一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改變工程領域學生不擅發言的性格,提升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與表現。新成立的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程宋世祥助理教授與社科院社會學系合作,在「物質文化與人類學」與「設計人類學: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導入設計思考培力與專案導向學習,以推動人類學教育的實用化,讓學生在未來職涯中能運用課程內容,強化個人價值。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在高教的想像

教學的核心是學生,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可協助教師系統性思考並落實改善自身的教學現場,台下一雙雙閃亮的眼睛是每一位教師的渴望,研究顯示有成就的教學同時也會增加教師研究的動力及熱情,中山大學證實研究與教學絕非互斥的兩極。每一個教學現場都是獨特複雜的,教學實踐的案例需要建立典範,每個教師的經驗是可以分享,但無法複製的,目前這樣的氛圍正慢慢開始建立,期望整體制度及各項支援可以持續延續,將高教教師在研究的壓力下,同時有熱情將研究的種子往下延續。

檔案下載

  • 83p23-25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