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申辦國際文憑經驗分享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2356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蔡青妤.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教師

本校於2019年5月7日成為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簡稱IBDP)候選學校,迄今已進入緊鑼密鼓籌辦階段,期能在2020年底前獲得授權認證,成為正式提供國際文憑課程(IBDP)的公立國際高中。筆者自2018年校內成立IB教師社群始,與校內夥伴共同了解並籌備IB事宜,深感本校一股正向成長的教師力量日益蓬勃,且正經歷著一段極具意義的轉型挑戰。同時,此發展與108新課綱的推展方向不謀而合。筆者參與其中,即使挑戰困難不少,申請授權的結果亦未必順利,仍相信這是一段奇幻且珍貴美好的旅程。為此筆者將參與至今所觀察的心得與經驗,簡單訴諸文字分享,期能獲各位教育先進的寶貴意見。

緣由

一、辦理「國際」教育的重新思考

2009年大園國際高中成立伊始,是當時教育部唯一指定辦理第二外語課程的公立高中,旨在培養年輕學子的外語溝通能力及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進而培育國際競爭力。在以「國際」為名的創校脈絡下,從校園建築、情境設計到校歌、校徽及鐘聲;從學校活動到課程規劃;從教師的實踐到學生、家長的期待,皆不約而同地激盪出不同主體對「國際教育」所應體現的意涵及作為的多元論述。

然而,何謂國際教育?大園「國際」高中真的落實「國際教育」了嗎?創校十年來,各方先進與大園師生對此議題皆各有表述和實踐經驗,不論贊同與否,筆者可以肯定的是,僅將第二外語課程列為校訂必修及辦理各式IN/OUT Bound活動,是難以全面且深刻地滿足各方相關利益者(Stakeholders)對國際教育的期待。

二、對IB實踐國際教育課程的呼應與期待

藉著籌備108課綱的契機,教務團隊參考了核心素養、OECD(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對未來學習指南針的描述,考量本校學生的特質後,綜整出本校願景與學生圖像。

IB願景(IB mission):「培養具備探問、知識、關懷、主動、熱情、終生學習素養的年輕人,致力透過跨文化理解與尊重差異,創建一個更加良善的世界。」,與本校四大願景:1.思考與實現、2.自律品格、3.友善關懷、4.國際視野在意涵上已有許多相互扣合之處(如表一)。

本校與IB對於學生實踐的期待不謀而合,此乃成為本校IB教師社群成立初始,初探IB教育理念時,最能引起呼應的部分。同時,IB強調培養具備國際意識(International Mindedness)人才的教育目標,更是讓大園師生多方論述的國際教育有了共識的基準。

三、殊途同歸的108課綱與IB國際文憑課程

IB教師社群成立之際,正值108課綱推動如火如荼之時,新課綱強調的核心素養、自主學習與探究實作、加深加廣選修,及素養導向課程設計,包括:提問、核心概念、課程地圖、評量尺規等概念(藍偉瑩,2019),竟皆能在IB各學科的綱要中反覆被標註說明。

筆者越是深入了解IB的課程架構與教學評量設計,越是對於臺灣所推動108課綱理念的前瞻性深感佩服,也相信申辦IB過程中的教師對話與增能,有助於108課綱的推展。此亦呼應了朱元隆校長倡議本校申辦IB初始宗旨,在於達成外溢效益之意。

簡言之,IB凝聚了大園對於理想國際教育圖像的共識,其完整的課程設計標準、嚴謹的評量制度及全球認證的高中文憑等,亦加深加廣了本校原有第二外語課程及IN/OUT Bound活動的國際教育意義。再加上推動IB亦能與108課綱的落實彼此相得益彰,在此基礎上,大園高中便決心走上申辦IB之路。

歷程

自成立社群迄今僅18個月,從一開始的隨意聊聊,到當前緊鑼密鼓的政策制定,筆者和夥伴教師從一同學習的參與者,到現今協助大園籌備IB的規劃者。回首與前瞻,可將這些歷程依任務目的分成六個階段:

一、試探期

2018年9月,大園第二任校長朱元隆先生甫到校4個月,便邀請有興趣了解IB的校內老師加入IB教師社群,透過每個月1至2次的聚會,共同閱讀莊雅琇小姐所翻譯的《給孩子與世界接軌的教育:國際文憑與全球流動社會的教育改革》(坪谷‧紐厄爾‧郁子,2015),以此為讀本,輕鬆地帶領社群老師了解IB教育的大致概念。此外,社群亦邀請有IB學校授課經驗的教師分享IB的課程設計、參訪IB學校,並與IB學校負責人進行線上Q&A。

同時間,朱校長亦初步擘劃了大園高中辦理IB的大略藍圖,包括IB空間規劃、經費、師資增能、權利與義務、升學路徑等。以此為依據,朱校長進一步與三類對象進行對話:

1.校內教師:旨在取得本校申辦IB的共識。

2.IB社群教師:透過徵詢社群教師轉任IB意願,初步確認開設IB課程科別與師資人力,同時規劃未來整體師資結構。

3.教育主管機關:旨在獲得教育局的認可與資源支持。

二、申辦期

經過試探期的準備,2019年初在協助社群運作的行政教師努力下,本校正式向IBO(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遞交候選資格申請,於2019年5月7日正式獲准成為IB候選學校。並於2019年8月1日正式由IBO派任專家進行對校諮詢輔導。從遞交申請到諮詢輔導期間,筆者視此為申請準備期。此時期社群的實際作為,共可規劃為三個方向:

1.經費申請:向教育局提交具體實施計畫與概算表,期支應申辦候選、候選年費及參與IB工作坊等費用。

2.教師增能:建立有意願轉任IB教師的My IB帳號,以獲取IB官方所提供各科教師教學資源及官方正式文件。同時薦派本校IB教師報名參與IBO辦理以全英文進行的學科工作坊,以更進一步了解課程結構、課程核心概念與主題、評量制度與規準、與其他核心課程連結等。

3.組織人力:確立籌辦IB的校內組織與角色,並提供相對應資源,例如:人力及時間,以期建立對內、對外的單一窗口。

三、籌備期

自2019年8月1日迄今,本校即進入了更實際層面的規劃籌備期。透過IBO諮詢顧問的建議,此階段社群運作更聚焦主題且深入討論運作時的現實問題。主要可以分成五個面向:

1.政策規劃:包括入學(Admission)、評量(Assessment)、語言(Language)、學術誠實(Academic Integrity)及適性融入(Inclusion)等政策。主要由社群內教師小組負責,進行預先探究及與相關學校責任單位對話。初擬政策後,再帶至社群內共同理解及釐清問題,凝聚共識並建立未來施行時的規章制度。

2.軟硬體建置:包括教室空間、校務管理系統、教學、圖書及實驗室設備等,除各科教師提供需求外,另由本校負責IB推動單位與各處室進行協調並討論經費與施行計畫。

3.教師專業增能:包括英文能力、國際教育、評量設計、教學與學習方法(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核心課程認識與操作等。初期以單向演講式方式進行(中文為主),後期則由社群內教師依主題分組,輪流以工作坊方式帶領教師進行(英文為主)。

4.課程試行與實踐:旨在鼓勵IB教師在現行課程或另開設多元選修,進行IB課程的試行,以及翻轉傳統教學方式,嘗試以探問式(inquiry teaching)、概念為本(concept-based)及以學習能力(approaches to learning)培養為主的教學改變與實踐。

5.授權指標檢視:擬於籌備中期,帶領社群教師利用授權指標檢視籌備狀況,將指標分成已落實(in-place)、進行中(in-progress)及待進行(not yet)三類,並集思廣益,針對指標達成狀況,擬定策略或改善方案。

若申請過程順利,預估將於2020年底完成籌備,依序再進行第四至第六階段的授權期、實踐期及評鑑期。筆者預估每一個階段都將會面臨不同的挑戰,也相信只要維持初衷、遵循IB方針與指導,每一次克服挑戰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都將帶領大園師生更接近國際教育的理想。

經營策略

筆者回首這18個月的過程,除了震驚於本校教師旺盛的學習動機外,更被那股投注教育的熱情深深撼動。分析其中的因素,可能包含了青壯的師資結構、鼓勵創新及變動性的學校氛圍、對國際教育實踐的期許,以及108課綱前導學校的刺激與準備。

此外,在IB教師社群的經營策略上,筆者列出四點自己的觀察與體會:

一、由下而上

從制度到課程教學,IB的申辦充滿了許多挑戰,達成過程中,需要花費許多精力、金錢與時間,若是以任務交辦或為達成政策績效為目的,是不可能激發學校教師的熱情參與的。

從教師主動轉任IB,以及由教師主導社群發展,亦或由學校向教育主管機關爭取資源與認同,皆載明了本校申辦IB的主體為學校教師。「由下而上」的變革策略,奠定本校申辦IB的基石。

二、過程導向

朱校長曾說:「IB未必適合每一位學生,而公立學校肩負了照顧各種不同學生的責任。IB的成立對公立高中學生只是多了一種選擇,但成立過程中若能帶動教師投入專業成長,那麼IB的效益便能外溢化。」筆者觀察到,試探過程中朱校長不急著強調規劃與期程、從中文文本及IB經驗分享慢慢討論,傳遞了申辦IB不是最終目的,如何在過程中,激發教師自我實現動能、培植專業成長、扣合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落實等,才是真正的目標。

三、信任氛圍

始提出創立IB之時,學校有不少反對及質疑聲浪。就連筆者及社群教師,都有許多擔憂與不自信,無法樂觀看待。許多預想的擔憂,常常讓社群討論出現僵局。筆者回想,每回都會聽到朱校長如此回應:「要信任」、「要有信心」,雖未必真的解套每個困境,但至少社群不會困在自我驚嚇或畫地自限的氛圍中,而無法更進一步的發展。

四、資源挹注

IB申辦過程中所費不眥,包含人力、物力、財力與時間,皆是組織編制內無法充裕提供的資源。在財力、物力上,朱校長在初始便已獲教育局明文允諾支持,後續便請專責人力協助提出實施計畫與經費概算。然而,人力與時間囿於法規限制,尚無法有最佳解,唯在上位者願意努力解決的共識下,筆者相信終會得出最佳做法。

挑戰

公立高中申辦IB,不論在制度調整、經費挹注以及師資人力及課程與教學設計,皆是不同以往的艱鉅挑戰。短期而言,本校教師是否能透過自我語言精進及教學專業實踐成長,有自信地實踐IB為最大的挑戰。長期來說,筆者列出四點可預想到的內、外部挑戰,分別是:

一、法規及政策的鬆綁

包含外籍學生的招生入學、外籍師資的聘用、大學招生政策的開放及雙軌學制的銜接與轉換等,影響公立學校能否有足夠的彈性呼應IB的理念、規範及學生的多樣性和適應發展。

二、雙軌部門的交流與互動

目前臺灣辦理IBDP的學校皆為私校,且多數學生皆以出國升學為主,故IBDP容易被冠上服務菁英、貴族家庭的刻板印象。因此,公立學校辦理IB必須堅持廣納及支持學生的多樣性(Inclusion and diversity),且促進雙軌部的彼此了解與合作,避免彼此的隔閡。

三、外溢效應的擴大與延續

透過IB的申辦,的確激發了部分教師自我精進與專業成長,然如何在公立學校的薪資結構下,持續穩定地維持教師的動能與熱情?此外,如何讓更多人願意投入IB教學或以IB教學模式落實在非IB部門?筆者認為要讓申辦IB的效益延續與擴大,關鍵在於初始IB實踐為校內帶來的正面影響程度,以及首批IB教師工作負擔與回饋的平衡程度。

四、持續且充足資源的挹注

IB招生學生人數少,但花費卻多如牛毛,如IBO年費、軟硬體設備、教師專業成長以及師資人力等。如何持續讓資源穩定的挹注,此乃關係著臺灣教育政策與行政主管機關的作為,更是考驗著公立學校辦理IB的效益與社會觀感。

結語

108課綱,讓臺灣學子得以有更加彈性的適性學習選擇。筆者深信每個孩子都該有最適合的學習選擇。公立學校辦理IB,得以讓年輕學子多了與世界接軌的學習選項,也能讓臺灣的教師有不一樣的教育實踐場域,以及與國際連結的平台。相信申辦IB帶來的不僅是挑戰,還有更多的期待與可能性。雖尚未獲得授權,仍樂意分享開始至今的經驗與心得,更期待往下一個階段邁進時,能積累更多觀察,並開創臺灣公立高中教育的另一個面貌。

◎參考文獻

藍偉瑩(2019)。教學力。臺北市:親子天下。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2020). IB Mi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bo.org/about-the-ib/mission/

檔案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