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臺灣商管教育認證「瘋」的告白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2059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陳振燧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

臺灣21世紀臺管理教育最熱門的議題可以說是「認證」,自從2005年輔仁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通過AACSB認證,全臺灣開始瘋AACSB認證,到2020年12月,已經共有40個大學加入會員,26個大學通過認證,而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也在2005年開始籌劃華文商管學院ACCSB的認證,2012年開始有學校通過認證。個人學術生涯剛好碰上臺灣管理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及這股認證的熱潮,尤其在雲科大管理學院院長6年任內經歷了通過AACSB的初次認證與再認證,以及管科會ACCSB的初次認證,同時也擔任AACSB在臺灣以外其他國家學校的Mentor與PRT(peer review team認證訪視委員),這個經驗確實不是很多人可以擁有。因此,想藉此機會分享個人在經歷這兩個認證的一些感想。

記得2014年AACSB的PRT chair來學校做初次認證的實地訪視時,第一句話就是問「貴校為何要參加認證?」因為我接任院長的第一年就來認證訪視了,而參加AACSB會員是前幾任院長時的事情,我只好冠冕堂皇的說了一些理由,其實參加國際認證最多真實的理由是「跟我同等級的學校都參加了,或者比我差的都參加了,且都通過認證了,為了輸人不輸陣,為了競爭」,或者「可以免除教育部的評鑑」,較少真正為了改善教學品質、提升管院實質競爭力而認證的。

AACSB認證

AACSB是1916年成立的認證組織,初期針對美國,後來才拓展到歐洲、亞洲,2016年還在創立發源地美國波士頓慶祝成立100週年,認證內容有三大重點,也是一般認證時最關切的,一是策略管理,要有明確的願景、使命與中長程計劃(strategic plan),這是管院運作的最高指導方針,二是教師分類資格是否符合標準(主要是學術型與實務型,標準雖是自訂,但也有行情),確保有優良教師品質的投入,三是教學品保系統(assurance of learning, AOL),確保學生畢業時能具備就業職場之核心能力(learning goal),2010年的標準還特別提出三大精神,創新(Innovation)、影響力(Impact)、連結(Engagement),要求管理學院一定要根據環境的變化有創新的策略與作為,教師與學生跟學術與實務的連結,以及教師與學生對學術界、產業界、社區、社會、國家的影響力。

由於AACSB是國際兩大認證組織之一,知名度甚高,號稱全球15,000個管理學院只有前5%的管理學院能夠通過認證,所以能夠獲得認證,就可以被認為是全球頂尖的管理學院,因此在國際交流上相當容易被肯定,這是公正第三方的背書效果;同時透過AACSB的世界年會、地區年會等相關交流活動,有很多機會可以認識全世界頂尖的學校,相對省去很多找尋、探索國際合作伙伴的時間與挑戰,那是一個相當棒的交流學習平台。

雲科大在AACSB認證的初期輔導階段作了四項重要的改變,一是訂定管院的願景與使命,二是建立管院工管、企管、資管、財金與會計五系大學部的共同必修課程,包括企業倫理、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與統計學,混系上課,這是管院整體運作的重要機制,三是把授予學位的名稱正名,企管系以外的碩士班,全部改為MS,只有企管系是MBA,四是開始建立AOL品保系統,這一項是最複雜最麻煩,最讓各校吃不消的任務,不過,AACSB的要求是認證期間的「進度報告」(progress report)能呈現兩三回的執行成果,機制大致上建立了就可以。其實,雖然我認為通過AACSB認證並不困難,臺灣有制度的管理學院要通過初次認證都不是問題,但是它的精神是持續改善,且是更精進更嚴格,例如,教師資格的行情是五年內2篇peer review journal paper,但是再認證的時候就要求要提高,且對教授碩士班與博士班的老師,要求要有更高的標準,所以有人說,認證是一條不歸路(根據再認證委員會統計全球有20%的學校再認證未通過)。雖然認證通過的審查意見洋洋灑灑好多頁,但通常都會有2-5項被列為下次必需要回報具體改善情形的,其他則列為提供學校參考的意見,可改可不改。

雲科大為何要參加ACCSB認證?

關於ACCSB認證,雲科大是因為管科會訂定了一個快速通關的條文給通過AACSB的學校申請,可以免去Mentor輔導的時間與過程,直接進入訪視報告書面審查與實地訪視,所以雲科大在通過AACSB認證後的2015年也取得管科會ACCSB的認證。許多人問我,都取得AACSB的國際認證了,為何還要得到國內認證?我當時有兩個想法,一是為了差異化,雲科大雖是全臺灣第10個通過AACSB認證的,但是後面排隊的學校很多,很快這個認證就會由差異點(Point of Difference)變成對等點(Point of Parity),所以,再增加華文商管學院ACCSB認證之後,「國內外雙認證」乃可以作為對外宣傳行銷的差異化賣點。另一個想法是有機會讓國內管理學術界的前輩真正看到雲科大的傑出表現與進步,因為通過AACSB認證就可免去評鑑,國內的同儕再也沒有機會深入院內做深度的了解,這不是很可惜嗎?而且國內認證委員由於熟悉臺灣的管理教育的背景,能提供實質的改善建議方案,讓管院可以持續精進,雲科大在這方面受益良多。

AACSB與ACCSB的不同體驗

ACCSB與AACSB在認證精神基本上是相似的,但是由於ACCSB同時針對院與系進行認證,所以在要求上則有較大差異,例如要求各系要有明確具體的人才培育目標、碩士班中MBA與MS要明確區分(有些AACSB的PRT都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會特別去問、去質疑),以及對MBA必修課程的要求、非正式課程的設計與學生品格的培養、系統性檢視與規劃的課程地圖。至於對教師的分類與標準、核心能力的檢核,與AACSB都是相同重視的。

其實AACSB的認證是以院為核心,院長與副院長或執行長,帶著認證經理努力,拜託各系配合並提供資料即可。認證報告的撰寫因為要寫英文,所以大家都會找專人來幫忙;雖然辛苦,但是院長通常是預先就知道的,所以抱怨較少聽到。但是ACCSB是對系,且要求紮實具體,系主任通常由「沒他的事」變成「要負很大責任」,心裡的不舒服可想而知;所以從系的角度一般是比較不喜歡ACCSB,尤其先AACSB再來ACCSB的學校,更是明顯。

在認證經費上,許多學校都估算過,從加入AACSB會員開始,到獲得認證大約是5-6年,所有的費用大概需要800-1,000萬元,而ACCSB則是以系所數量多寡來計算費用,但總經費大約是AACSB的三分之一不到。在實地訪視,AACSB是三個委員,包含一個主席,主席認證前會應認證學校的邀請先到學校做1-2次的先期訪視(據說有的學校也會邀請其他委員),ACCSB則是每個系與學程都會各派一位認證委員。AACSB是從週日下午開始,週日或週一晚宴會邀請校友代表、院諮詢委員參加(接受非正式晤談),一直到週三中午結束,ACCSB則是以一天為原則。兩個認證都會去拜會校長,另外,AACSB還會特別安排中午午餐時間與其他各學院院長、教務長、學務長、研發長、國際長共進午餐,了解各單位對管理學院的一些評價與互動情形。

到底該怎麼看待認證?

認證是一種策略,從策略與組織搭配的管理理論來看,管院的組織與領導確實是認證能否成功的關鍵。國立大學的行政主管是任期制的,由於認證往往是接力賽,所以對於主管更迭後接棒人的心態與企圖是非常重要的。AACSB是五年一個循環的認證,若是三年任期制的主管,可能很幸運的並不會遇到,連任一次6年,則至少一次;像我則遇到兩次(第一與第六年各一次)。主管若是被迫、被推選的,對組織的發展與競爭力沒有具體想法的,那認證的延續性就很挑戰了。反觀私立大學對院系主管任期的長短則比較沒有那麼嚴格,而且往往是校長或董事長直接指定的,在被較為嚴格的績效要求下,認證反而是較可能延續的。

要怎麼看待認證?正面的看,對想要真正為組織作點貢獻的主管,我覺得它是專家輔導、諮詢、教練、顧問的角色,是學習進步的動力來源,是一股外部鞭策的正能量,有時候自己看不到的、沒有參考基準的,認證專家可以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推動創新改革難免有阻力,外部認證是給主管一個最好的公正第三方的助力來化解。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認證肯定有壓力、有負擔,還要花大錢!

結語

所以,對於已經參加認證的學校應該回頭想想當初參加認證的目的有沒有達成?從成本效益看值得嗎?每個接棒的主管,該做些檢討與改善措施,不能繼續瘋下去。對還沒有參加認證的學校,到底該不該參加認證?若要參加,參加的目的是什麼?到底該參加國內或國際的認證?我個人覺得AACSB對國際化在持續認證的要求越來越多,在國際交流上確實有它的價值存在;不斷創新與持續改善的要求對管院是一股鞭策進步的力量。而國內ACCSB的認證對國際化沒有直接的要求,品牌也沒有國際知名度,對管院的國際化推動幫助較不明顯;但是由於熟悉臺灣的管理教育特性與實際人才培育的過程,對實質提升管理學院競爭力是明顯且確實的。所以我的看法是AACSB可以作為管院對外宣傳的外顯因子,而ACCSB則是管院各系改善內在美的因子;對於臺灣頂尖的管理學院,參加AACSB國際認證是必要且正確的,而對於前段班與中段班的管理學院則可以考慮參加國內外兩個認證,以達到內在與外在兼備的效果。願大家在認證的「瘋」潮中,冷靜踏實,帶領臺灣的管理教育走往正確的大道。

檔案下載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