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471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社會實踐推動小組

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表面上冠冕堂皇,但是端看實施者的心態,可能產生很不一樣的結果。近年來社會上對於USR、企業社會責任(Company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重視度不斷升高,教育部也藉著高教深耕的規範讓學校不得不重視其社會責任,不過執行的成效還在於執行者投入的心態。

大學社會責任應是從社會的公平性出發,每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不同,許多採高學費政策的國家裡,低收入家庭的小孩等於是被剝奪了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學校自然應該有補救的措施,所以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學校自然就有壓力需要提供各類的獎助學金來幫助弱勢家庭的子弟,讓他們也有機會受到高等教育。不過只要是選擇性,我們多半仍會有一點對計畫公平性的疑慮,同時學校到底提供多少機會也讓人直覺的不信任,也造成了很多年輕人大學還沒有畢業就已經一身債務,需要拿大半的年輕時光來工作還債,這樣的發展是否公平應該還有很多討論的空間。臺灣在這方面一直堅持低學費政策,從整體的教育來說應該是較為公平,不過就算是在這樣低學費的條件下,仍然有很多弱勢的學生無法負擔學雜費與大學的生活費,需要有助學機制來提供他/她們完成學業的機會。我們相信USR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出來的,也希望我們不可忘記這個最初的原因。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大學使用了許多社會資源。但從回饋社會的角度和身心教育的立場來說,讓同學有機會服務社會不只是協助社會上有需要照顧或協助的一群人,也是對同學們生活態度與健全心靈的培育。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壓力下,在專業技能之外,培養一個有心靈素養、有愛心的畢業生也是學校需要投入的工作。雖然除了募款給弱勢學生之外的USR工作總給人有出風頭或是邀功的嫌疑,但是一方面直到現在,我們都沒有看到有學校在清寒獎助金方面的募款能力,已經能夠完全涵蓋所有的弱勢學生都得到足夠的幫助;一方面如同前面所說,協助社會照顧弱勢和學生人格的培養對學校來說一樣的重要,所以我們支持學校的老師願意帶學生投入社會服務的工作。很有意思的是,雖然部分老師在社會責任上較有負擔,也可以對學校有他的一份貢獻,但是從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簡稱臺科大)執行這麼多年USR的經驗來觀察,我們發現學校多數投入社會責任計畫的老師們在專業上的表現也非常傑出,並不如想像的是在專業上較沒成果,而藉USR來建立另一個舞台。所以鼓勵USR與學校教學研究發展顯然並不衝突。

自106年度教育部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來,USR可說是在臺灣各大學遍地開花,而臺科大作為技職教育龍頭學府,深知大學乃社會正能量原動力,除了近年對於在地關懷、產業鏈結以及永續發展上非常投入外,也有著非常受矚目的表現與成就。本校以此為理念,參考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已發展出一貫的社會責任藍圖,致力於大學社會責任的推動。

事實上追溯「永續」一詞的定義,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4個目標-Quality Education中便提到:「提供公平、負擔得起、高品質的技職、職業與高等教育的受教機會」以及「大幅增加擁有相關就業、合宜工作與創業的技術與職業技能的青年與成年人的人數」等重要內涵,這件事情跟科技大學的本質就相符合。

技職教育長期以來在臺灣經濟發展及國家產業競爭力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培育了無數的專業技術人才,為經濟建設奠定厚實基礎,更與產業的發展、走向及專業人才需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泉源。因此,社會大眾對於學校的期待是希望學校重視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社會共同的利益。

然而,大學教育本來是一項艱鉅的永續工程,在構想任何計畫與投入成本之前,都應該以更深入、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大學對社會的正向影響,如對於社會的貢獻與價值等。因此,本校以「在地關懷」與「產業發展」的理念,結合學校的通識教育中心的社會實踐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並鼓勵師生發揮專業知識與創意,促進在地連結、認同及發展,帶領學生成為能解決產業問題的永續原動力。學校整合校內教師的專長組成團隊,如:營建工程系與建築系的老師組成防災及古蹟修復團隊、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的老師組成數位學伴團隊、化學工程系的老師組成國際行動工程師團隊等,配合教育部的USR計畫,鼓勵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偏鄉、部落,甚至到國際實踐,讓學生在執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也能同時提升自己的專業,並加深對在地或自身的認同感。

臺科大USR與校務發展計畫

臺科大以「發展具科技創新與產業應用的國際化應用研究型大學」為願景,並以「培育具創新實踐與社會關懷之全球競爭力的科技與管理人才」為教育目標,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及國際化,讓今日的臺科大成為以實務研發、國際合作、創新教學而聞名的科大名校。

故大學社會責任的整體推動,與本校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有著緊密連結,本校秉持著多元、跨域且實踐的基準,除了學術領域連結與國際連結外,也積極尋求校友、產(企)業、協會、基金會及非營利組織等單位合作,亦因應國際化趨勢,善用電資產業優勢,以期融入地方開創多元文化的元素。除了鄰校周邊社區推動環境營造外,也持續與大臺北地區外之偏鄉合作,透過鄉與城的連結,城鄉兩方多有互相學習之處,以場域移動力創造新價值。

除了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外,本校於110學年度通過了教育部的「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由工程學院、電資學院及管理學院領軍,積極推動全校全英語授課,逐步強化本校英語學習環境及提升學生英語能力,因臺科大一直是我國科技大學的龍頭,畢業生同樣受到國內企業的重視和歡迎,如果從本校畢業的學生能夠擁有雙語能力,除了可對接國際大企業外,也能直接有力地支持、並影響USR計畫在國際推動的助益與全面性,未來更可與臺灣在地廠商共同拓展、進軍全球,真正發揮大學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也是未來大學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透過上述之推動策略與執行方案,落實臺科大教學創新、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為保證達成目標,本校亦建立各面向之質化及量化績效指標及分年目標值,並建置管考制度,透過督導、管考、回饋、改善的品保(PDCA)機制,使本計畫之執行更臻完善。

實務分享

本校USR計畫的推動已行之有年,並逐步踏實地執行各項社會實踐,近年來推動的USR計畫有:

一、行動工程師培育計畫(國際萌芽計畫)

工程學院已推動數年,教授與學生們透過專案學習(PBL)與印尼、越南姐妹校以及宜蘭東澳國小與四季國小師生合作,結合年輕人對於貢獻社會及國際行動的渴望,創造多元的參與方案,讓同學從社區到國外,從臺灣走向國際,發光發亮。

此外,此計畫以基礎工程技術為出發點,喚醒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出溝通的、關懷的、綠色的新一代「行動工程師」,讓參與學生能親身的、深入的了解東南亞國家及臺灣原民部落風土民情和社會現況,在與當地人相處過程中更加認識彼此,並且在日後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尊重和了解的基礎上,建立友善和緊密的夥伴關係。

二、I-Villages Plus城鄉牽手深化計畫

計畫團隊深入臺東關山等偏鄉,以科技實踐,城鄉交流為核心,建立城鄉知識雙向流動之實踐平台,實踐「由鄉入城、由城入鄉」之願景。以強化偏鄉「資訊取得」、「多元專業能力」及「社會脈動連結」為著力點,透過駐地與遠端連線,與在地產官學NGOs建立常態性合作網絡,引進第三方資源,辨理活動,強化夥伴之移動力與跨領域整合能力。

藉由常態性遠距教學、城鄉移動與假期營隊方式,推動數位教育,協助偏鄉學童「新知學習」與銀髮族之「健康資訊取得」,並透過人際網絡,發掘偏鄉具天分孩童與弱勢族群,以客制化學伴課程,支持不同族群之需求。並透過空間規劃設計、社區改造實作、主題策展,強化地方之「多元化專業能力」與「社會脈動連結」,協作對象包含地方各級學校、文化社福團體、工藝師與產業協會。透過多元化的合作,協助偏鄉場域的發展,並同時落實社會實踐。

三、社區更新活化與韌性提升

從臺科大公館城南聚落出發,運用課程引導學生設計及規劃智慧對話機器人,以防救災為基本元素,融入歷史文資保存並加以活化,加深居民的連結,建構為永續與韌性的都會聚落文化城市,使社區邁向永續與韌性,運用智慧科技創造社區價值。同時也協助尼泊爾的育幼院(Snow Manjushree School)整治其邊坡以降低災害威脅。最後透過實際場域推動之經驗,反思學校相關課程內容,培養兼具都市防災與文資保存之設計與規劃工程師。

四、i設計 愛學習-營造老少共學的多媒體互動智慧生活環境

計畫針對高齡族群健康促進議題,與社區機構合作導入多元特色課程,活絡當地居民的社區凝聚力,並提供跨年齡層共學互助及落實社區創意老化。

並於社區營造老少共學的多媒體互動智慧生活環境,通過研發穿戴測量裝置,了解各場域高齡者罹患失智症風險程度高低,並輔導高風險者到醫院治療,低風險者則參與本計畫於社區規劃之老少共學和創意老化課程活動,以期達到預防、減緩老化之成效,提供適用於社區據點的跨齡共學及落實創意老化之活動策略,推動積極正向老化之觀念。

此外,計畫所開發的共感裝置已通過設計與新型專利,未來可以連結相關產業,量產課程材料包與裝置,提供社區人員教學上使用,並積極地與企業接洽,將穿戴式測量裝置優化,提供社區長輩更適用的失智症測量裝置。

五、共好2.0:走在我的身邊,成為我的夥伴

透過高度國際化、國際人才的招募參與,經由本校姊妹校、社群媒體以及在臺外籍生網絡公開招募,擴大推動場域服務,將全球在地化能量深入社區小校,把世界帶進場域,也把場域面向世界,多元的環境中連結學童以及參與學生們,建立長期的共學互動機制,讓外界刺激與自身文化相遇、透過「感受在地、想像機會、合作實踐」內化為價值,讓「來上學」這件事的原有軌跡,經過設計的歷程而能擁有更貼近當代孩子的風貌。

計畫以超越課輔、夏令營或服務社團的型態,自行設計SnDEAM特色課程,涵蓋科學n次方實驗機械手臂、美勞設計、外語溝通、跨國藝術戲劇音樂等全面性的觸及,在暑期以優勢的國際化團隊為場域帶來高密度、高力度的主題式「全學科夏校」,以多元化的教育與這個世界接軌,讓大家共學,因為共學而共好,進而成為彼此陪伴成長真實的夥伴。

六、跨國合作改善在地水產養殖環境

本校USR Hub團隊以電力電子中心研發技術與印尼團隊進行跨國合作,改善在地水產養殖技術與當地漁民生活環境。並將此次經驗應用於臺灣本土,與宜蘭南方澳漁業合作,以臺科大團隊研發能量幫助地方產業升級,提高當地養殖戶之生產效能。電力電子中心除招收臺灣本地學生外,亦包含外籍學生,透過共同交流以及國際經驗,讓學生有所成長,同時落實社會責任。

整體而言,我們將持續推動永續的USR。臺科大的學生組成多元,不單是由臺灣籍的學生著手執行,更進一步號召外籍學生,共同組成國際化的USR團隊,善用校園環境與各種資源,以善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除了讓外籍學生可以更認識臺灣,也可將臺灣在地文化發揚至全世界。 

執行成效

內部-校內部分,近年來本校於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發展上已累積相當成就,並將「重視全人教育,培育優質人才」、「聚焦優勢領域,釋出研發能量」與「強化社會責任,協助城鄉發展」三項與大學社會責任相關的策略明確納入本校校務發展目標。除了強調整合性的投入,亦勾勒出學校與社會之互動互利關係,於校內做到跨系所的橫向連結,以全人觀點統合實務問題之跨領域特質,兼顧環境、社會、經濟、文化價值的平衡發展,「在地關懷」及「產業發展」由居中的「永續城市」與「韌性基礎建設」加以鏈結。而「在地關懷」著重由社會、經濟、文化價值帶入實體環境建構,加入了教育、就業、平等、健康福祉等目標,以吸引年輕世代並提高生育率,並發揮地方特色產業商業模式以創造工作機會與產業價值,強化災害應變機制;「產業發展」則由環境、生態價值引領產業創新,納入氣候行動、陸地生態、海洋生態,各自對應直接與間接的環境衝擊。此外,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則由產業行為與政策面做到減廢與減碳,訴求產品之永續品牌價值與地方特色,促進產業轉型並創造新工作機會。期望藉由推動USR讓學生進一步養成社會企業責任善心,願意繼續投入社會責任服務,更培育對臺灣這塊土地之認同感,以利未來就業規劃和找尋自我價值,並永續在地特色與永續計畫精神,達到真正實踐。

外部-USR對象部分,在實踐過程中,企業的加入同樣不可或缺,需與更多企業部門共同合作,來與各種不同專業結合,並透過USR+CSR策略性的專業協作,攜手解決場域的問題,務實的聚焦在各自的專業和運作機制,建立「USR、CSR、場域」能量傳遞路徑,由企業傳授專業能量給大學生,再進到場域將其轉化為社會實踐能量。

希望能夠推動「臺科+企業共同推動社會實踐」,不僅使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能發揮所長並培養社會關懷的視野,企業更能在過程中能夠挖掘到未來公司需要的人才,共創雙贏局面!一起推廣落實CSR與USR合作,以開啟視野看見更多不一樣的可能,給予學生未來明亮的希望與夢想。

整體而言,USR計畫的執行不僅為社會帶來正向的影響,亦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幫助弱勢族群、國內外的偏鄉地區改善生活機能、提升產業品質,更深耕於臺灣本土的歷史、人文、社會文化,將地方生活與臺科大學術能量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對於參與USR計畫的學校師生而言,執行計畫的過程也開拓了視野、豐富了生命,更在與世界各國共同合作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校於國際的聲望,讓學校、參與師生、本土社會、世界國際等四大面向,邁向共好共榮的永續境地。

經驗感想與建言

隨著城鄉發展思維變化及配合政府「新南向政策」,本校從社會層面出發,致力於大學社會責任的推動擴大社會影響力,但在推動社會責任層面上,都需要長遠的時間去經營,也需要經費不斷的挹注,才能深耕在地並攜手解決場域的問題,有助於資源的拓展。期望政府能持續且穩定的挹注資源,且USR計畫辦公室能協助向政府發聲,在有資源的穩定支持下,才能讓學校能更落實USR計畫教育的目標。而學校是培育產業人才的搖籃,與社會產業運行息息相關,在執行計畫的同時,也希望可透過政府鼓勵產業界結合學校培育之力,達到共同推動CSR × USR,使未來培育出來的產業人才,兼具關懷社會的胸懷與符合社會所需之重點技藝。 

USR執行上面臨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本校的學生組成多元,除了有來自高職、高中、技優的學生,也有來自世界各國外籍生,USR計畫透過本校的本籍與外籍學生組成國際化團隊,在「多元組成」的環境及背景不同的同學相互學習下,讓學生學習接觸許多不同的挑戰與應對,學生可以從認知其自身的溝通及建立詮釋的能力開始,以同心圓漸進擴展的方式,反思在不同文化成員接觸時,如何進行有效且適切的溝通策略,學習彼此尊重與容忍、接納差異與相互了解,才能真正達到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與人際溝通的目的,並尋求交互共識,建立多元社會典範下的新社區意識,理解接受彼此差異,以期人類和平共存之未來。此外,臺科大身為地方公共社群的一分子,在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時,往往也需要回頭看看我們所面臨到的挑戰,與場域合作的溝通及人力資源的變化,需透過規劃目標與良善的溝通,共同實踐在地關懷之永續城鄉。

檔案下載

  • p22-27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