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國立中央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執行成果

文/國立中央大學高教深耕計畫團隊

國立中央大學(簡稱中大)創校百年,累積超過一世紀的學術能量,為一所理工與人文並重,教學與研究兼顧之卓越大學。中大是全國最早提出以「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為教學和發展總目標的學校。「永續發展」已然成為中大面對21世紀人才全球化、氣候變遷及能源等人類重大議題的核心精神。

大學教育旨在人才培育、知識創新與增進人類福祉,本校校務發展計畫融合深耕計畫「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多元發展學校特色」,訂定四大發展主軸推動重大校務。本校高教深耕計畫以校務發展計畫為藍圖,以永續發展為核心,在「落實教學創新提升教學品質」面向,以「博雅專精」為教學願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跨域合作」、「社會實踐」及「國際移動」等新世紀關鍵能力。在「發展學校特色」面向,鏈結願景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運用豐沛學研能量,以議題導向帶動永續實踐;此外同步發展「永續地球環境」及「智慧系統關懷科技」兩大國際重點領域,以成為世界頂尖之地球環境研究重鎮,及打造臺灣成為全球生產供應鏈關鍵地位為目標。在「提升高教公共性」面向,積極達成社會公義,確保教育機會均等,建構以「數據為本」的校務專業化管理。在「善盡社會責任」面向,則持續發揮中大「永續發展」的優勢特色,以桃園市為實踐場域,引領師生共同實現「在地文化永續」、「在地環境永續」及「在地社會經濟永續」。

面對國內少子化、高教全球化及自由化、科技日新月異帶來產業結構改變等種種挑戰,中大善用高教深耕計畫經費,積極推動各項開創性規劃,藉由教研特色及優勢領域持續追求卓越,兼顧產業鏈結與社會關懷,帶動社會創新,成就學生創造高教價值。以下分別就四大面向,說明中大執行高教深耕計畫之策略與成果亮點。

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博雅專精 全人教育

國立中央大學肩負人才培育及知識創新之任務,因應時代變遷,從傳統教學研究升級,致力於教學創新及強化學生新世紀關鍵能力的培育。中大以「博雅專精」為教學願景,並以學習成效導向為評估標的,將全人教育理念關照學生入學、就學及畢業三面向。

一、支持創新教學,強化跨域思維

以系統化專業教師培訓、客製化問卷分析與諮詢及議題化社群研討等方式,形成教師支援系統,並從歷年計畫實驗現場,逐步建立教學資料庫與教師人才庫,協助教師從單一課程創新,逐年形成創新課群連結,進一步引動系所課程改革,導入全校性高教深耕的質化性創新目標;並從idea NCU中大創意園區出發,改造教學空間,建置53個創意場域,如圖一。推動跨領域虛擬「創意創業學院」,涵蓋3大跨域學程、輔以全國首創之微課程、智慧創新微學程,並透過學生自主社群的創意提案,整合內外部網絡資源,培養跨領域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創業的實踐精神。

同時,為構建跨域通識平台,形塑核心素養,開設如人工智慧跨域應用、跨領域榮譽學分學程等,彈性調整主系課程架構,全面推廣跨領域問題導向學制與課程,深化學生跨域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迄今跨域修習人數已成長47%。

二、友善校園,關懷服務社會

中大致力於營造全方位友善環境,建立多元導師制度,讓輔導遍布校園;活化校園與宿舍閒置空間,建立優質的學生自學環境。中大在全國大專院校環安衛競賽中屢獲佳績,於107至109年連續獲得大專校院健康促進學校計畫績優獎,昭顯中大推動安全、舒適、永續發展之實踐,更榮獲「109年教育部友善校園獎卓越學校」殊榮,是10年來首次獲獎的國立大學。

發展學校特色—鏈結社會 懷抱永續使命

國立中央大學以擔負「環境永續」跨世代之使命自期,為全國最早提出以「永續發展」作為教學和發展總目標的學校。中大高教深耕計畫以「永續發展」為核心,鏈結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以⑴議題導向,聚焦特色發展;⑵強化整合力與創新力;⑶提升競爭力與影響力為三大策略面向,對應聯合國17項SDGs具體提出執行方案,致力推動跨領域能量整合、人才延攬與培育、科研創新與應用、地方產官學研鏈結,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等,期有效整合中大優勢能量,運用跨領域團隊與資源,扮演解決全球性關鍵議題之重要角色,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發展之平衡,實現中大發展願景與辦學目標,並貢獻全球永續重大議題解決方案。本校發展學校特色三大策略面向執行方案與聯合國17項SDGs之對應圖,如圖二。

一、領域整合:以永續發展為核心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少子女化及高齡化等議題,成立「太空科學與科技」、「高能與強場物理」、「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環境監測技術」及「認知智慧與精準健康照護」等五大校級功能性研究中心,並推動「永續地球環境」及「智慧系統-關懷科技」兩大國際重點領域。此外,產學營運中心聚焦「光機電能與永續發展」、「智慧製造」、「關鍵材料與循環經濟」、「智慧醫療與生醫生技」四大主題,協助產業創新營運模式。

二、人才培育:強化國內外優秀人才之攬、留、育

中大持續投入經費推動彈性薪資獎勵方案、人社領域優良教師、新進與年輕教師學術研究補助等,每年獎勵與補助總金額逾億元,涵蓋不同資歷教師;調整副教授以下職級獲獎人數至少應達20%,以培育及延攬年輕優秀人才,並保障女性教研人員獲獎比例不低於全校10%。此外,持續延攬玉山學者及玉山青年學者等國際優秀人才,並設置獎勵方案如「羅家倫校長年輕傑出研究獎」、「國鼎青年學者」等培育延攬國內外特殊優異青年學者;定期辦理教師研習與經驗分享,提升教研知識。

三、科研成果:創新創業,共享共榮

鼓勵師生籌組團隊,扶植校園衍生企業,將核心技術落實產業化,創造產業效益,最終獲利回饋學校如回饋股權,讓校園共享利潤。此外,各項創業競賽與新創交流活動屢獲獎項肯定,如2018-2020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皆有教師榮獲殊榮;2018-2020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共有34組作品得獎,其中2020年更勇奪3座鉑金獎;「第二屆高通台灣創新競賽」由智慧貼紙股份有限公司榮獲12.5萬美元首獎,豐沛的創新創業能力深獲肯定,增進中大科研成果能見度與競爭力。

四、在地連結:推動多元產官學研合作平台

109年與慶鴻機電及傑明新能源成立聯合研究中心,110年與天晟醫院簽訂合作備忘錄;並鏈結桃園市青年新創基地與鄰近大專院校的創育單位,爭取到龜山產業園區專案輔導計畫,藉由「桃園-台中科研成果產業化平台」之跨校團隊合作,將觸角延伸至中壢、觀音、龜山等其他工業園區,另透過聯盟學校鏈結中部科學園區等聚落,提升與在地產業鏈結機會。此外,中大八德校區「智慧健康創新園區」籌設案於109年8月獲教育部通過,規劃以預防及精準醫學為核心,跨領域整合Big Data、生醫生技、AI與IoT等新興科技,並結合研發創新、智慧醫療、人才培育、以及產業育成等功能進行開發,期成為中大及地方政府智慧健康創新發展之重要契機。

五、 國際合作:接軌國際機構,拓展永續合作關係

積極參與國際研究,與逾50個國際知名學研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如參與瑞士CERN之CMS實驗進行粒子物理前沿研究;持續推動7-SEAS國際實驗,進行亞洲大氣汙染物之整合監測與其對環境及氣候之衝擊研究。另外,中大與德商科思創公司(Covestro)共同合作,於中大設置聯合研究中心,為該公司的先進技術實驗室。此合作不僅為中大帶進最新的國際市場應用技術,更為大學與國際企業合作建立新典範。

六、國際攬才:提升外籍生比例,強化高階研究力

中大國際招生以適才、適量、適質為策略,聚焦高階碩博研究生。自2006年起前往海外優質大學校院招收高階優秀學生,以東南亞及南亞大學講師為主。透過高階主管互訪互動,建立姐妹校聯繫網絡及深耕交流,提供獎學金、辦理實驗室蹲點、交換及雙聯學位計畫,開設互惠的國際遠距課程以提升學生跨國互動能力及國際視野。中大外籍學生人數逐年成長,109學年度外籍博士生比例為33.5%,居全國主要大學之首,除有效達成國際攬才目標,亦強化了中大國際化程度及競爭力。

提升高教公共性—關懷、扶助、輔導 保障弱勢權益

國立中央大學「提升高教公共性」計畫,以提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比例、強化經濟不利學生之輔導品質、建立永續性生態系統為核心目標,致力於招生、輔導及永續等方向完善就學協助機制。

一、六策略四面向,安心就學

擬定「多樣化宣傳方式、多元入學管道、了解學生真實需求、完善服務和回饋機制、透過社會參與回饋社會、建立多元募款管道」六項策略,透過高中端說明會、社群媒體等多元宣傳方式,配合向日葵招生、原住民外加名額、特殊選才、身心障礙甄試等優惠入學管道,提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機會。此外,為落實適性發展之目標,從經濟、學習、生活及職涯四大面向建立學生安心就學之環境。

二、提升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入學比例

透過多元入學管道,持續招收經濟或文化不利學生。109學年度學士班一年級「經濟不利學生」入學人數大幅增加至146人,較前一學年度成長約30%;110學年度「經濟不利學生」占全校學生比例從5.99%上升至6.23%。此外,本計畫執行期間補助人次逐年穩定提升,於110年共計417人次,較計畫執行首年增加57%。

三、學習取代工讀,成功輔導學生探索自我

持續推動「安心就學支持計畫」,透過安心學習助學金及校內工讀機會,降低打工時數及通勤時間,並提供一對一課輔、職涯活動等輔導機制,使經濟不利學生可專心於課業及未來職涯發展。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行政、教學、研究 共創永續發展

國立中央大學與桃園市政府共同梳理在地的文化資產、執行生態環境的偵測與評估,以實際行動推展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以校務計畫主軸中的「人文關懷,永續發展」對接5項USR計畫及4個實踐基地(Hub),共同落實行政、教學、研究、學生社群間的永續發展行動,並以目標與關鍵結果(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OKR)之策略績效管理地圖校準USR、Hub與SDGs各子項目的對應,以進一步落實SDGs行動,同時驅動中大整體校務發展之方向。

一、5項USR計畫涵蓋桃園

中大的5項USR計畫推動範圍涵蓋桃園市13區中的7區,如圖三。除了在大園、觀音、新屋等區推動空污燈、永續海岸環境、社企培力與地方創生之外,並深入推動中壢、平鎮區的永續藝文行動、田野訪查與故事文創,也投入記錄楊梅區在地的文史保存,連結地方組織的跨域影響力和社會創新;最後更從閱讀泰雅到興趣驅動部落學習,與復興區部落共同培養學生終身閱讀、興趣驅動的自主習慣。

二、70門以上特色課程

此外,中大USR計畫與Hub基地結合行政、教學與學生社群,至110年為止,共發展出70門以上特色課程與創新教學,並透過計畫實地探查,出版3本部落主題著作、10部以上地方紀錄片、8套地方主題桌遊與遊戲、300場以上的師生地方活動,並於110年疫情期間舉辦10場以上有關PM2.5空污偵測、臺日地方創生、客家學者等跨國線上工作坊,及2場線上學生社會創新專題競賽。

三、打造智慧、永續、創生的永續中大桃花源(Global Sustainability of NCU)

中大107年首創區域型大學社會責任聯盟「桃園USR聯盟」,連結地方政府整合資源;協助桃園市繼巴塞隆納(西)、皮斯托亞(義),成為全球第三個國際社會企業認證城市。109年與Impact Hub Taipei合辦亞太社創高峰會,首次與全球最大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EWF)聯名,參與人次創新紀錄。

四、扮演地方智庫,提供專業諮詢與協助

中大USR計畫團隊108年協助桃園市政府成立全國首座「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建立數據資料庫,並與桃園市政府、中央氣象局合作「桃園海象監測網」,成為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之決策依據。以SDGs引領各USR計畫之執行,延伸桃園市大園、新屋、中壢等區之十二年國教單位,提供統整性、主題化的特色課程活動,促進地方學子對永續議題之同理。

發展特色領域研究中心 推動國際重點領域

此外,為能深耕中大特色能量與永續議題之發展,中大整合校內優秀團隊,成立「太空科學與科技研究中心(CAPE)」、「高能與強場物理研究中心(CHiP)」、「地震災害鏈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中心(E-DREaM)」、「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等四大中心,執行高教深耕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另發展「永續地球環境」及「智慧系統關懷科技」兩大國際重點領域。推展研究中心與國際重點領域,除能提升既有的研究能量,協助國家解決重大議題外,更以「培育優秀人才」、「研究/技術提升與開拓」、「產業新興趨勢之創造」為目標,希望吸引國際一流學者與國際優秀學生進行學術交流,參與國外知名之學研機構或企業之技術開發,逐步擴大研究中心於國際學術圈的影響力。

整合跨域資源,引領研究拔尖

在深耕計畫經費挹注下,研究中心及國際重點領域執行成果斐然。如CAPE中心團隊,繼2021年發射臺灣首顆自主研發立方衛星IDEASSat/INSPIRESat-2(飛鼠號)並通聯成功後,2022年2月由中美印跨國合作開發的INSPIRESat-1立方衛星也成功升空,這是臺灣太空學界於國際合作上的突破。本校自主建構立方衛星規劃,如圖四。E-DREaM中心團隊與中研院共同執行花蓮地震災害研究,展開世界首例跨斷層井下光纖地震觀測。CHiP中心高能物理團隊長期參與AMS、CMS、ATLAS等大型國際合作實驗,並透過國際合作培育高端人才。新世代光驅動電池模組研究中心之太陽能電池效率驗證實驗室,於2017年底獲國際ISO/IEC 17025認證,為全國大學第一間取得之太陽能電池校正實驗室團隊。

 

國際重點領域方面,地科團隊執行極地氣候變遷觀測跨國聯合實驗,為臺灣團隊首度插旗北極科研。生醫團隊在醫療照護方面,運用世界第一支美國FDA認證醫用穿戴式心電圖機,執行桃園市社區型心房顫動篩檢行動;智慧製造團隊則與德國Festo公司合作,建置臺灣第一個具備完整虛實融合生產系統,涵蓋教育、訓練與研究功能之「Festo工業4.0智慧工廠」,另與台達電共同成立「機器人聯合教學研究中心」,強化並落實智慧機器人領域的人才培育。

結語

國立中央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始終致力於人才關鍵能力的培育、學術研究拔尖與創新,並將豐沛的學研能量鏈結區域發展,有效地擔負社會責任;更運用綿密的國際合作網絡,積極扮演解決全球性關鍵議題之重要角色,肩負世界公民之責任。未來,中大仍將秉持著人文關懷精神,以永續發展為核心,成為一所極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檔案下載

  • p9-15 國立中央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執行成果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3056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