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擴散慢城意涵,打造宜居城鎮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404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林俊宏.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主持人

嘉義縣為全國人口年齡最老的縣,該區域內多有生活不便、經濟不佳、交通不便、人口外移嚴重的「非山非市」的社區或學校,常因資源分配的關係,無法像某些原住民聚落或都會社區獲得大眾關注及資源分配。

計畫發想與構思—十年慢城路

自101年教育部補助大學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課程計畫「生物/環境/倫理-生物生態、環境倫理與永續經營」課程群組發展計畫開始開始,南華大學師生進入社區向場域夥伴請益及學習,並嘗試與社區共同經營場域。於104年受嘉義縣大林鎮公所所託進行產學合作推動大林慢城。大林鎮於105年2月獲得國際慢城組織的慢城認證。本校106-108年USR計畫以「大林慢城營造趣」為切入點,與利害關係人共同營造文史、環境、旅遊、生活、青年等面向。

臺灣共368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區,其中有240個鄉鎮符合慢城認證50,000人以下的門檻,這些鄉鎮多以農漁業為主。雖然,國際慢城組織對單一國家內之城鎮認證數量有限制,但慢城指標提供城鎮執政者很好的經營指引,希望以在地思考出發,彰顯地方特色。「慢」的理念是可以深入生活、飲食、旅遊及產業,這也是本計畫擴散慢理念的初衷。

經過多年深耕及與夥伴對談,最後討論出「打造一個宜居城鎮」,作為慢城意涵擴散至其他城鎮為目標,即使不進行慢城認證,亦可借鏡其指標作為推動具有慢城意涵之城鎮社區。109-111年從「大林慢城營造」到「國際慢城意涵擴散」,重新找回曾經在地特有的特色。希望透過慢食,找回傳統屬於在地的味道,希望透過社會責任實踐及捲動,讓更多的城鎮發現自己獨特特色,找出屬於自己鄉鎮的DNA,以自己的生活為榮。於城鎮保存具有在地特有的文化價值,藉由在地化審視在地最珍貴的文物歷史與特色文化。

此外,慢城是在國際慢運動之一環,因此南華大學於2020年協助台灣慢城聯盟於屏東縣竹田鄉辦理首屆年會。年會辦理主軸納入許多有意發展慢城的鄉鎮,走出臺灣、邁向國際,另同時在與國際夥伴交流,將整個慢城的內涵擴散至國際,讓更多的國際夥伴能夠了解慢城所要推廣的本質。

本計畫之目標為「擴散慢城意涵,打造宜居城鎮」。透過本計畫捲動利害關係人,建立生態農業產業、慢食慢遊鏈結、慢城經驗擴散至國內場域及泰國。計畫共分總計畫及三個子計畫,計畫架構如圖一,與各分項目標十分契合,分述如下:

一、總計畫:支援協調、場域擴散

總計畫與「SDG 12負責任的消費及生產」互相連結,建立跨領域教師社群、國內外場域慢城意涵培力、國內外場域慢城指標評估、內部外部利害關係者之聯結。

二、子計畫一:營造適於農業區位的慢城模式

透過上林社區駐地工作站,於社區導入生態指標,發展生態農業及生態旅遊,並創造生態農業的產銷鏈,對應「SDG 4優質教育」。

三、子計畫二:營造適於城鎮中心的慢城模式

於大林鎮區駐地工作站,於鎮區導入慢遊慢食之模式,透過食物和旅遊連結鎮區商業及周遭社區農業,創造縫合小鎮鎮區及農業區的模式,對應「SDG 2零飢餓」。

四、子計畫三:慢城意涵國際擴散

結合泰國RMUTL姊妹校的社區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經驗,及場域夥伴社會企業責任生產理念,協助當地社區發展特色及產品,並進行慢城理念溝通,對應「SDG 17全球夥伴關係」。

與學校校務發展計畫的連結及內部支持系統

一、與學校校務發展計畫的連結

南華大學定位為「生命關懷、公益公義、國際知名的教學卓越大學」,並以「生命教育、環境永續、智慧創新、三好校園」為四大辦學特色。在聯合國SDGs框架下,以「共好:深耕彰雲嘉、擴散影響力」為目標,結合本校四大辦學特色、重要議題之關係如圖二所示。

本計畫之目標已融入本校107-111年校務發展計畫主軸內,例如:「C35整合資源、推動產學合作、善盡大學社會責任」、「D71推廣環境永續,續推綠色大學品牌」、「F4建構身心靈領域課程,落實大學社會責任」,逐步透過內外部補助落實於社會中。此外,本校「107-111年中程校務發展計畫」與SDGs連結,推動:(一)精進創新教學,培養跨域人才;(二)深化學輔工作,培養三好人才;(三)特色產學研發,鏈結在地人才;(四)建構永續環境,培養綠領人才;(五)增進全球交流,培養國際人才;(六)深耕身心靈平衡,培養優秀人才等六大發展主軸,同時針對學校現況與問題分析之檢討省思所得出之具體成果、待解決或待改善之問題,在本校校務發展計畫框架下,本校以「共好:深耕彰雲嘉、擴散影響力」為目標(架構如圖三)。本計畫緊扣本校「環境永續」辦學特色,並連結至慢城認證指標及聯合國SDGs。

二、USR計畫融入校務發展

本校中長程校務發展計畫、社會責任永續報告書、本計畫中長期影響力評估報告,均以SDGs為核心撰寫。其中,本計畫已經將SDGs對準相關之慢城指標,以評估計畫中長期SDGs之影響力,並繳交報告給USR總辦公室。未來將持續將SDGs與校務發展及相關文件深化整合,以統合呈現全校成果。

三、內部支持系統-具體制度、措施及推動模式

(一) 計畫相關專案教師或工作人員職涯發展及支持措施的落實成效

本校USR Hub計畫工作人員1名,日後將持續送訓、參加工作坊,培力工作人員具有社會實踐、社區經營之學能。未來將持續培訓工作人員,鼓勵取得相關證照或資格,深化其能力。

(二) 深化師生認同社會責任實踐價值實際成效

本校透過USR Hub連結師生及校內教學研究單位於109-111年辦理5場USR類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相關講座活動,邀請國內連續三年獲得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老師,其中邀請108-110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學門正召集人楊靜利教授講授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交流,並於110年結合教育部青年壯遊點計畫「嘉義大林實驗點」整合本校USR國際連結與USR Hub計畫,含人文學院、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永續中心之團隊亮點特色,分別於3個場域(大林鎮、民雄鄉與溪口鄉)辦理3場活動,以提升師生認同社會責任實踐價值。

(三)激勵教師參與USR之制度落實成效

計畫參與教師將透過本校相關措施,獲得教師評鑑加分、得免評、多元升等等激勵;教師社群、教師培訓等制度增能,如圖四。參與成員可透過內外部研討會、工作坊、參訪、場域交流等,獲得增能。

推動實務的分享

本團隊自101年之教育部跨科際問題解決導向計畫起,透過教師社群深耕大林鎮場域。102年10月,教師社群的同仁帶領當時的大林鎮長黃貞瑜及大林鎮公所參加韓國的「國際慢食博覽會」。103年由本校主辦慢食、慢遊及永續環境國際研討會。透過大學給予地方政府新的觀念,對於地方創生、生活型態的一種想像。於 104 年,嘉義縣大林鎮公所接受本校自然生物科技學系葉月嬌老師、王昱海老師及旅遊管理學系許澤宇老師、陳貞吟老師的建議,推動大林慢城之產學合作。經過地方政府與大學的投入,於105年2月獲得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的慢城認證,是目前臺灣四個通過慢城認證的鄉鎮之一。本團隊核心成員延續至今擔任主/共同/協同主持人,並於106-108年及109-111年USR計畫,持續深耕以大林為基礎之慢城場域。

自105年大林鎮從慢城認證通過之後,多數鎮民對慢城認證不了解或不支持。團隊努力如下:

一、課程永續-學分學程

前期計畫於全校必選修的跨領域學分學程(共12學分,各院及通識中心共20個學分學程,學生畢業前必選修一個學分學程)架構內,成立「慢城學」及「社會實踐」跨領域學分學程,並運作至今。所開設課程於校內課程架構內,可達到課程永續。其中,「慢城學」跨領域學分學程為亞洲第一個以慢城經營為核心的學程。

二、慢城種子講師培訓

本校於110年透過創生論壇,與在地青年「大林好」團隊共同辦理國際慢城青年種子講師培訓工作坊。透過工作坊,共8位在地青年通過培訓並頒發慢城講師證書,規劃於111年度進入慢城聯盟、大林鎮各級學校、團體、社區等等,分享國際慢城理念,將慢意涵確實擴散,借助在地青年種子講師力量,幫助多數鎮民對慢城認證的了解和支持。

三、華佗講座-讓健康新知走進社區

嘉義縣大林鎮受人口老化、少子化夾擊,再加上就業機會缺乏,導致青壯人口外流嚴重,長者無法得到最完善的照顧與陪伴。為促進大林慢城居民的健康樂活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本校自2015-2020年開始,推動一系列健康講座,幫助居民如何建立正確的預防保健方法,進而提高生活品質。

四、延續駐地工作站

前期計畫於108年正式成立「大林鎮區駐地工作站」、「上林社區駐地工作站」、109年成立「民雄鄉菁埔社區駐地工作站」,以各區域生活模式作為經驗累積、典範擴散的基地,希望透過駐地工作站長期與社區夥伴互動、辦理慢運動相關的活動,促進民眾認識慢城。

五、推展地方文化,保存在地特色

與地方共同推展「萬國戲院」、「濟陽衍派街屋」通過歷史建築保存;亦推展「自強成都大旅社」通過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計畫。

六、藉由大林慢城意象標章認證滲透

本校協助大林通過國際慢城組織認證後,辦理大林慢城意象標章活動,遴選出標章並尋找配合店家推廣標章消費活動,讓「慢運動」更滲透在地居民與地方之間。

七、從在地到國際,攜手國際慢理念擴展

因近年疫情因素本地生難出國,但本校國際生都會回母國就業創業,希望透過本計畫之培養,擴散USR的影響力,將在地的問題國際化。

外籍生參與社會實踐,此次由印度外籍生達喜、正度以及菲律賓外籍生艾亞蒂籌組「Coming筍」團隊參與第十一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印度外籍生來臺灣之後,才知道原來竹筍是可以吃的食物,因此以此為題前往大林鎮三角社區為實踐場域,並擬定行動方案推廣大林竹筍與諸羅樹蛙保育工作,同學不僅進入行動場域參與竹筍的採收,也前往印度餐廳和同為印度人的老闆研發具印度風味的竹筍料理。

外籍生隊長達喜因此榮獲第十一屆大專生洄游農村競賽創智才獎;信義房屋2021全民社造行動計畫,該團隊以「原來竹筍可以吃」為題,榮獲2021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種子獎。

計畫執行的成效或助益(內部-學校;外部-USR對象)

一、串接校內各社會責任計畫

成立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總辦公室,統籌USR-國際鏈結計畫、USR-HUB子計畫、高教深耕計畫之社會責任等部分,並規劃本校社會責任策略及方向。此外,USR總辦公室亦舉辦校內教師共識工作坊,邀請校外專家帶領校內教師,認識大學社會責任定位、經驗分享、目前成果及困境,建立跨領域對話平台,凝聚共識,並逐漸擴大教師社群。

二、發展青年壯遊點,整合地方特色

與各場域合作經營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壯遊點計畫,將課程成果與場域整合為體驗學習遊程,展現校內外深度整合成果。打造校內外共三條遊程,整合不同場域特色。整合性遊程以「環境教育X生命教育X在地連結」作為核心概念,整合社區夥伴、本校駐地工作站及研發能量,共同努力帶動地方發展,促進地方成功轉型,融合「文史」、「環境」、「旅遊」、「生活」及「青年」五大面向,共同努力帶動地方發展,創造地方的經濟效益。

三、捲動台灣慢城聯盟,推廣慢理念

由花蓮縣鳳林鎮為首的11個鄉鎮,想要籌組台灣慢城聯盟,以推廣國際慢城理念,但缺少聯盟會議籌備經驗及欠缺慢城輔導機制,協助聯盟逐步建立臺灣慢城認證的機制。團隊致力扮演大學端推動慢城意涵智庫,團隊於109年籌辦第一屆台灣慢城聯盟年會及2020年「慢遊竹田樂活節」活動。110年輔導屏東縣竹田鄉申請國際慢城認證,並於10月7日正式遞件至第二屆台灣慢城聯盟年會提案通過,將進行竹田慢城第二階段的深度輔導,並送國際慢城組織審查。

四、擴展國際影響力

在USR計畫尚未啟動前,本校與位於泰國清邁的清邁皇家理工大學(Rajamangal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na, RMUTL),於104年與本校簽屬姊妹校備忘錄,多年來持續不斷交流合作,尤其是該校具有許多設計思考與社區經驗的師資。例如:團隊教師105年參加其主辦之ASEAN Vocantional and Engineering Camp;於107年透過高教深耕計畫,邀請RMUTL的Dr. Maneetien擔任設計思考工作坊講師。

本計畫於107年起與泰國的社會企業「拜城野豬生態園」合作推動循環經濟制度。園主張瓊勇先生是臺灣人,其社會企業宗旨是「結合山村互利互惠;結合學校傳播知識;結合善士扶助弱勢;善用園區開放賞景休閒;堅持提供最安全生態肉品」。團隊與野豬園合作推廣生態農業:以種樹、養豬取代一次性捐贈,建立村落及機構的循環經濟體制。

對計畫互動關係人的建言

期望透過大學影響力整合並推動聯盟,將資源及意涵擴散,達成串聯地方創生聯盟。聯結政府、專家、社區夥伴,幫助青年回鄉,共同推動社區經營、在地發展。

南華大學位於嘉義縣大林鎮,於大林慢城計畫擔任諮詢者、整合者、規劃者及推動者的角色;另,計畫之合作單位共分公部門、NGO、私人企業、民間團體、學生團隊以及社區夥伴,架構如圖五。

經過多年與校內外利害關係人的互動後,發現溝通是最重要的因子。良好有效的溝通,才能找到深層需求,並將多方合作關係定位清楚,提高分工效率、減少重複做事,更可避免合作的誤會。

面臨的困難與解決之道

一、國內場域實際問題及如何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自從嘉義縣大林鎮慢城認證通過之後,多數鎮民對慢城認證不了解或不支持。為掌握利害關係人對慢城8大面向72項指標之認知程度,因此本團隊為了解民眾的慢城理念認同感,以量化問卷進行統計。106至110年針對在大林鎮所辦理活動參與者,以立意抽樣法進行「慢城指標問卷」,以慢城八大面向、72項指標為基礎設計問卷,進行重要性—表現分析(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分析結果得到改善重點發展主要的劣勢(高重要、低表現),應先將資源投入至改善此些項目。透過問卷及統計歷次互動、活動之回饋問卷,總計問卷1,388份、對談2,037人次。

歷次IPA及問卷成果,作為計畫團隊與場域夥伴討論、行動方案設計之依據。經研究顯示,以慢城面向及指標分析,以下慢城議題是目前主要劣勢(高重要、低表現,如圖六藍色區塊所示)。團隊與場域夥伴將計畫項目對準這些慢城困境,設計行動方案,成效及目標均滾動式修正。

二、因應疫情所做的改變

2021年5月,臺灣COVID-19疫情爆發,迫使計畫端須緊急採取應變措施。本計畫活動多轉為線上,影響力更可擴及更多關心此議題人士,在學生課程、社區、內部培力、國內交流、國際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應對措施。

此次疫情也讓本計畫意識到線上化的優勢,促使本計畫開拓線上分享之管道,原本預期活動線上化的模式會有參與度低、成效不彰等情況。實際執行後線上參與度反而比實體活動更踴躍,因無場地、地區等限制,所以參與人數不再受限,能夠跨地區及跨國辦理,未來持續擴展至台灣慢城聯盟跨縣市培訓、跨國場域協作在線上化後踴躍參與。

三、重新定義國際實踐,面對共同處境

在國際交流中所搭建的橋樑不僅是文化的內涵,更包括市場的期待,本校為提升臺灣國際能見度,成立亞洲第一個以慢城學為底蘊的學分學程,與RMUTL合作,將慢理念擴散至當地城鎮社區,進而輔導自評或認證,也透過國際設計思考工作坊的辦理,將疫情對產業與教育的衝擊進行更深化的探討,並試圖產出解決的行動方案,以利後續前往實地場域實踐。

檔案下載

  • p28-37 擴散慢城意涵,打造宜居城鎮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