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搖滾社會力:國立屏東大學USR計畫與社會實踐課程反思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788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邱毓斌.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USR「搖滾社會力」計畫主持人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試辦期於2017年春天開始徵案時,國立屏東大學(簡稱屏大)合校即將邁入第三年。原本以師培起家的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以及技職體系的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如何藉由合併的契機,展現出一所新綜合大學的視野與願景,成為那些年屏大人的挑戰。

起源:搜尋「國立屏東大學的社會責任」

於是,USR計畫的徵案成為一個契機,讓一群年輕的屏大教師有機會想清楚「到底大學要盡的社會責任是什麼?」以及「到底『國立屏東大學』要盡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最早教育部的徵案說明,其實很讓人鼓舞:「USR計畫非競爭型計畫模式採鼓勵、引導及推廣之立場,支持各大學依其累積社會實踐經驗與能量,開展不同階段之計畫,並藉由專業諮詢輔導團隊協助、深入參與及支持陪伴…。」(陳振遠,2017)執行過中央部會各種計畫的朋友,應該都最怕(或者厭倦)只看成果亮點、要求數字、講求KPI的計畫要求。難得有個計畫是鼓勵引導,並且支持各大學的多樣發展,於是大家就決定試看看。

先說說這個「大家」是誰?筆者所屬的社會發展學系設有一個「南台灣研究工作室」,基本上是一個連結南方社會研究資源網絡的平台。在2014年合校前後,我們最常做的事情,是邀請不同學校的老師們來進行午餐演講或者座談,或者開開讀書會,或者紀錄片放映討論。參與的人數不多,主要以系上老師以及研究生為主,慢慢的,也有越來越多其他系的老師前來參加。

這群來自不同系所的老師有2個共同特色:(1)都不是資深老師;(2)都關注社會變遷或在地議題,並且不同程度會將課程教學與校外場域或議題結合。換言之,除了聚會八卦聊天抱怨之外,我們很常交換對於屏東乃至於南臺灣的各種發展的想法;也交叉持股地互相加入了一些較為小型的計畫。在USR開始徵案之後,我們幾個知識理念相近的伙伴就開始構想,屏大需要盡到什麼樣的社會責任?

思辯:從CSR想USR

眾所周知,當年教育部的USR概念是仿效自「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行動倡議,於是我們決定從CSR的發展理論來發想我們的計畫。我們相信,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與積極的企業社會責任實踐應該是一致的:不是企業機構去捐錢放煙花、造橋鋪路,而是讓企業的運作存在符合社會良善發展的方向。

自1980年代以來,歷經實踐經驗與各界批評,CSR的積極實踐逐漸被定義為:「目的在於改善企業本身之運作模式,以降低對於勞工生計、社區環境、自然生態之衝擊,進而讓企業之製程與產品,更符合社會良善價值之推進。」CSR不看企業在社會做了多少善事,不看灑錢漂白、不看拉布條大合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強調,企業是否達成社會責任,必須透過與社會各利害相關人之互動檢討之後,回頭檢視企業在營運過程中能否在以下議題產生進步改革: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生態效率(eco-efficiency)、負責任之外包(responsible sourcing)、利害相關人之參與(stakeholder engagement)、勞動標準與勞工條件(labour standards and working conditions)、勞資關係與社區關係(employee and community relations)、社會平等(social equity)、性別平等(gender balance)、人權維護(human rights)、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反貪污措施(anti-corruption measures)等。所以,CSR之實踐結果必須讓企業之運作降低對社會之衝擊、更符合各種社會良善價值,這樣才叫做企業該盡的社會責任。我們相信USR亦如是,「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最終目的在於改變大學本身的體質,讓大學的存在(包括其「製程」與「產品」)更能回應在地之社會需求,進而促進社會的良善發展。

因此,我們希望屏大的「社會責任」應該是跟在地社會(利害關係人)有更進一步、更有系統的互動;能夠讓屏大參與USR計畫的學生、教師,更能具體理解社會端的需求,透過場域的課程實踐與伙伴組織的協助,讓屏大的「產品與製程」,可以更回應社會端的需求。過去,大學的運作太過強調滿足產業端(產學合作、技術轉移等)、政治端(政黨偏好、官僚控制)的需求,卻忽略了無聲的社會場域的需要。所以,計畫決定取名為「搖滾社會力:在地關懷為導向的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培力計畫」,希望讓屏大的DNA產生變化,除了協助場域議題推進之外,更著眼於屏大參與USR計畫的學生,在畢業後能夠具備促進南方社會公益創新的知識能力,甚至成為畢業之後的職涯發展。

如何開始搖滾:教師社群、課程與場域實作

我們的目標是強化屏大在社會實踐議題的教學和研究能量,與南臺灣公民與公益團體共同協作,讓此培育機制在能校內穩定生根。因此「搖滾社會力」計畫的目標場域,即是大學本身,以及師生藉由課程所接觸到的地方場域。我們透過3個步驟來構成計畫主體:(1)校內教師社群以及跨領域的學分學程;(2)結合教師、業師、專案經理與資深學長姐的「實作平台」;(3)與社區組織商討後,鼓勵同學進行實作提案。以下簡要說明:

一、跨領域教師社群以及學分學程

教師社群即是前節所提到的歷年讀書會、演講會的伙伴,包含屏大7個學系和通識中心之19位投入社區發展與社會議題的老師。我們除了彼此討論、分享知識與資源之外,我們也成立了「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總共有36門課程,分為5大類,涵蓋社區組織技巧、社區調查、城鄉關係和社會議題、文化根基探索與操作多媒體技能。學生只要修滿18個學分,即可在畢業時加註第二專長。

二、社會企業實作平台

計畫辦公室引介南臺灣社會企業和公益團體的資源和業師,加上計畫老師、專案經理以及畢業的學長姐,共同組成「公益創新實作平台」。目的在於參考協助學程課程中優秀或者積極之同學,將修課過程中產出具有潛力的公益與社企提案,進一步投入實作計畫或者服務行動。

三、實作行動出隊

上述接受實作平台協助的同學,歷經更多的客製化的研討、業師教學、實際演練等磨練之後,最終可以向社區或者各政府機構的徵案提出行動企劃,將創意與熱誠於寒暑假中進行具體實踐。

簡單來說,我們透過「學分學程」接觸到更多跨系跨院的同學;修課之後,我們利用「實作平台」鼓勵比較積極、亮眼的同學,進一步磨亮課程中的學習與成果;最後,我們讓同學提案、出隊,與社區進一步合作,透過實踐行動讓同學可更進一步磨亮社會公益創新的實力。當然,這些出隊、實作不是亂槍打鳥,而是基於與社區伙伴團體的長期商討;就社區端的需求,過去五年多以來,我們的課程與實作聚焦在:生態永續生態、社區營造創新以及在地文史教育深化這三大領域的社會實踐能力。

透過以下三個例子,可以比較清楚我們的行動方案模式:

美濃的里山生態行動

本計畫教師社群多人與美濃場域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透過「搖滾社會力」計畫,我們從觀察者、學習者逐步發展成行動者,也捲動了在地組織(美濃愛鄉、旗美社大、小鄉社造聯盟、鍾理和文教基金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地方中小學(龍肚國小、美濃國小、東門國小、美濃國中),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等跨區域NGO的合作,成為「生態步道」行動方案的共同推手。我們與地方團體合作了山徑踏查、手作步道工作坊、水雉棲地觀察與維護等,延伸出「地方生態教育、社區共融」的永續社區環境教育活動。

屏東市的「循環經濟、維修工作坊」

以減廢行動、學鄉合作為核心,課程和培力工作坊雙管齊下,透過環境、經濟和社會創新等相關課程傳授學生循環經濟的概念與行動,並辦理培力工作坊,歷年共辦理20場的維修工作坊,共計356人次參加。本計畫拓展屏大師生對「循環經濟」議題的了解,並與推動社區維修行動的在地組織合作,學習修復日用物件,延長物資的使用年限,藉以推展「循環經濟」與「負責任的消費」的理念,以惜物、減廢行動達成SDGs「永續城市與社區」的發展願景。

恆春半島文化特色小旅行

數年來與社區團體(恆春鎮龍水、里德、港口、水蛙窟社區協會)、NGO(恆春半島社區旅遊協會)、社會企業組織(里山生態有限公司、夭夭藝文廚房)以及公部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進行共培協力,選定不同門課程帶領學生從體驗見學到遊程規劃實作,從地方需求出發,盤點地方資源、整合地方生態文化元素,將田野調查的資料進行整理、轉化,與社區共同規劃出農村創新生態特色小旅行,例如:2021年的「尋找記憶中的大光童年」;2022年的「色識水蛙窟」、「港口漁樂」等。

「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自2019年推出迄今,超過600名同學選修學程,修畢人數將近100位。自2018年至2022年8月,總共有63隊311名同學提案投入社區實作活動和社會公益實務體驗,合計獲公私部門補助約236萬元。我們的計畫辦公室是位於全屏東市最高建築:屏大民生校區五育樓的頂樓,經常看到學生絡繹不絕地出入,或師生討論,或小組報告,或成發預演,完全印證了門口高掛的書法字:「搖滾社會力」。這些新生搖滾力量,透過每學期的成果展,讓更多校內師生知道,原來知識可以如此活用,原來屏大能夠以如此之姿,鑲嵌進南臺灣社會的紋理。

屏大的轉變:校務支持與發展方向

請容許筆者再次重複,如果CSR的目標不在於企業做了多少善事,而在於企業本身的改革,使其製程、產品與運作更能符合社會良善發展;那麼USR計畫的實踐目標,就是透過場域的課程實踐與伙伴組織的協助,讓屏大的「產品與製程」,可以更貼近社會端的需求,最終得以改變國立屏東大學的DNA。因此,我們除了協助場域議題推進之外,更著眼於屏大能否回應社會端需求做出改變,從而成為培育南方社會公益事業人力的搖籃。

首先,學校配合款都是實編。相信對許多執行計畫的高教伙伴來說,會知道這有多難能可貴。其次,各種減授、升等、彈性薪資等,都開始適用於執行USR計畫的老師。很榮幸地,筆者即因為擔任USR計畫主持人,而獲選2019年彈性薪資「大武山學者」的獎勵;同時,本校也將USR第一期聘任的「專案助理教授」,轉正為「專任助理教授」,就是目前在「搖滾社會力」計畫中擔任執行長的陳馥瑋老師,很高興屏大能夠有這樣優秀的同事留下來。第三,學校制度上開始回應USR計畫而產生變革,特別成立「大武山社會實踐暨永續發展中心」,由研發處與學術副校長室主責運作。這個中心除了定期進行管考工作之外,更聘用專任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助理來辦理各種培力活動、出版電子報,並且進行各種統計研究。大武山社會實踐中心的運作,對於本校目前4個萌芽型計畫、3個種子型計畫,都帶來很實質的幫助。

這些改變,其實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我們很幸運,有很願意跟我們這些計畫執行者討論的屏大領導:2014年合校後擔八年校長的古源光教授,這樣一位能記住計畫助理名字的校長,帶領著林曉雯副校長、劉英偉副校長、主任秘書陳永森教授、教務長施百俊教授等,形成了一個很積極、會回應執行計畫基層教師的領導團隊。內行的朋友就知道,這樣的校風改變,必須要由下而上、由上而下,雙管齊下才有可能完成。我們很幸運在合校之後,是由這樣的團隊來引領屏大的轉型發展。

屏大有多少改變呢?我必須說,改變是非常明顯的──即便曾經有許多的困難。猶記五年多前計畫剛開始時,有課程想要挪移於暑期集中上課,教務處同仁仍然有意見,最後是經由層層上報、大費周章才克服;五年後的這個暑假,主管會議決議:「111年度全校一二級主管共識營移師恆春舉辦,結合USR搖滾社會力計畫場域實踐經驗辦理」,人事室除了安排USR合作的社區進行參訪之外,還安排筆者進行2場專題演講,向全校主管介紹說明USR計畫精神,以及什麼是社會實踐類課程該注意的原則。

難以言喻的成果:繼續搖滾

今年8月,原主任秘書陳永森教授接任古校長成為國立屏東大學新任領航人。他就任典禮中的一句話,成為各報紙標題:「越在地,就是越國際;屏東事,就是屏大事」,有如此的新領導,我們自不待言,校內多個團隊,包含「搖滾社會力」在內,已經盡力籌備於第三期USR計畫的申請。

謝謝五年來許多提出建議與質疑的評審委員、訪視委員,包括:「你們可以創造的產值與商機有多少?」(心中OS:「我們沒有產值,只有價值,謝謝!」)、「國立屏東大學為什麼場域要跑到高雄、臺南?」(心中OS:「臺北的學校場域選在臺東就鼓掌好棒棒?」)每次訪視,我們總是要費一點時間說明背後邏輯與計畫精神,多數委員們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看似場域分散、亮點全無、老是不太強調場域的改變是我們的成就。

謝謝美濃、屏東、枋寮、泰武、恆春、新化等場域伙伴的寬容與協助,讓600多位選修學程的同學有機會看見南臺灣;更讓超過2,000位的選課同學有機會在課堂外理解社會脈動、活用理論知識以及練習解決問題,特別是在永續生態、社造創新以及文史傳承這3個面向。五年來已經有50餘位同學在畢業後投身於公益服務部門,進入諸如社區組織、社區大學、福利型與倡議型NGO成為專職人員。即便沒有直接成為NGO工作者,亦如同一位選修學程的畢業生說的:「爸媽還是希望我去當老師……但是阿斌老師我跟你說,修過這個學程後,我覺得喔,我會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老師!」會的,只要能讓社會朝著良善的方向發展,我們會繼續搖滾下去。

◎參考文獻
陳振遠(2017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計畫申請說明會【簡報】。取自https://ctl.nptu.edu.tw/var/file/69/1069/img/2777/192815129.pdf

檔案下載

  • p29-33 搖滾社會力:國立屏東大學USR計畫與社會實踐課程反思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