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從教學中成長:建構教學意見調查機制與省思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800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陳樹人.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副教授兼副教務長
  孫珮珮.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兼副教務長
  謝淑玲.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教授兼副校長
  林威成.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兼總務長
  楊慶煜.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模具工程系教授兼校長
  許琬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專任助理研究員兼主任

教學意見調查意義在於以學生觀點來看教師教學表現,通常是藉著問卷或量表來調查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意見,或者以開放性的問題對學生做個別訪問或者群體訪問(張德勝,2005;陳冠芸,2016)。教學(instruction)包含了教與學,為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而產生交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大學除了要能證明其教學品質能使學生獲得應有的核心能力,同時學校也必須具備自我檢視與保證辦學具有品質,否則即失去教育之本義(鄭瑞城,2012)。在快速發展以及多元化的時代,教師必須掌握面對不同學生的教學技巧、充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狀態、提供學習者適合的教學環境,在教學中不斷地自我提升,其教學表現和學習者的學習成為教師教學專業素養的關鍵(曾俐文、林政逸,2020)。教學成功與否直接地影響學生學習成效,學生是最能夠提供教室事件第一手資料的人。由學生的觀點來提供意見,提供教師了解自身教學的需求,將能成為師生「教學相長」的契機(陳冠芸,2016;張德勝、朱淑棉,2003)。無論意見調查的結果是顯現教師教學的優點或缺點,都可以提供教師有關學生對自己教學看法的感受(曾明基、邱皓政、張德勝、羅寶鳳,2013),教學意見調查的正面作用即是透過學生對於課堂學習的反映意見,成為教師提升和精進教學的養分(陳昭珍,2018)。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簡稱高科大)自107年2月1日起由原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原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原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等三校合併而成,在「以人為本、價值共創」之辦學理念下,高科大自許成為「高雄的智庫」、「產業的引擎」、「南向的基地」,締造出一所深受國際社會肯定、培育產業發展人才之國際化典範大學。原三校各自推動的教學意見調查作法各自殊異,其中問卷的調查工具各校命名與題目各有不同,為整合原三校教學意見調查工具,除建立具有信、效度之新式的高科大期末教學意見調查量表之外,有關高等教育普遍對教學意見調查存在之各項疑問,包含學生是否能如實針對課程施予意見、調查結果的可信度,以及後續輔導機制等作法亦藉此機會尋求意見與溝通作法,高科大為凝聚共識辦理三次公聽會,針對推動教學意見調查之「辦法宗旨」、「施作期間與問卷類型」、「施作教學意見調查之課程類別」、「填答率計算方式」、「調查評量值計算方式」、「調查統計結果之運用」、「調查結果未達規定後續處理方式」等蒐集各方意見,期能對教學意見調查機制進行革新,以優化資料蒐集的過程與調查結果應用之品質。

建構從教學中成長之教學意見調查革新作法

一、教學意見調查著眼「教學成長」避免單向落入「改進」思維

教學意見調查定項措施各校之用詞名稱大同小異,以國內頂尖大學等20所學校為例,多數採「教學意見調查」,極少數採「課程評量」、「教學評量」或「教學滿意度調查」。就「教學評量」字詞意涵,包含三部分:教師教學效率之評量、學生的學習成就之評量、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評量(簡紅珠,2000)。惟評量一詞容易被解讀成含括教師評學生與學生評教師二面向,且字義解讀涵蓋優劣等第的成效評估意味。因此,考量教學意見調查的結果著眼於促進正向之教學成長,避免落入單向「低分」、「不佳」等改進輔導思維,故高科大以教學意見調查建構革新機制,透過期中與期末二次調查,取得學生學習歷程之相關意見,據以作為教師教學調整與決策之參酌。另為強化調查結果之正向積極作用,針對教學意見調查回饋優良之教師予以獎勵肯定,同時辦理教師集會,藉此討論如何增進師生溝通、提升教學品質。

二、依課程屬性建構具品質之教學意見調查量表工具

不同學者對教學意涵所持的多樣化觀點殊異,反映出教學評量測量工具內涵的異質性(黃義良、鄭博真,2011)。國內大學校院教師評量內容幾乎以探討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且以五點量表進行資料蒐集為主(鄭增財、湯誌龍,2011)。陳琦媛(2007)則針對國內41所公立大學的分析,歸納出教材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能力、成績評量和教師勤惰等項目及指標。張德勝(2005)歸納大專校院實施學生對教師教學回饋意見之教學內容,項目大致含括教師與課程面與學生學習成效面,前者包含教師的特質與能力、教學計畫、教材、教學、作業、評量、教室管理等;後者包含學生自身能力、學習態度、出席率、學習成效等。此外,學生評估教師教學的問卷的種類,除了研發出「一體適用」於不同學科、不同課程、不同年級的標準化問卷,亦可針對不同屬性的課程設計不同的教學評量問卷,以及學生做出具體回饋或發表意見的開放性問題(何希慧,2015),方能較為準確性蒐集不同課程屬性下,學生的真實反應。

高科大依課程性質不同,分成四類量表:「一般課程」、「實驗或實習課程」、「體育課程」及「通識課程」,新版之教學意見調查四類問卷乃參考各校區原始題目,以及教育學者觀點編製而成,於107學年度第一學期進行預試分析,分成4個因素,各向度至少編製3個題目以上,因素一命名為「教學態度」;因素二命名為「教材教法」;因素三命名為「評量與回饋」;因素四命名為「教學成效」。就新版量表品質而言,全量表信度均在.966以上。據此,高科大新版教學意見調查工具信度高,可有效收整學生對教學的意見。

三、回歸教學自主與鞏固填答之代表性與結果回饋之有效性

課程實施方式與教師教學意見調查數值結果之關聯性為何?根據Franklin、Theall及Ludlow(1991)研究發現學生作業分量較多,學生「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完成的作業,以及作業困難度較高、「具有挑戰性」作業之課程,學生對教師教學評量值評定有些微正向提升效果。然而Birnbaum(1999)卻有不同解讀,其研究發現,那些課程內容最少、要求標準最低的課程,學生傾向於給予較高的教學評價。以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觀點加以分析,能秉持自主性動機的大學生會以個人內在興趣、未來生涯目標進行選課,進而促發積極的學習投入;相對地,因為逃避不及格、輕易得高分等誘因或被動地聽從他人建議都是屬於外在動機,可能減損既有的學習內在動力,造成不願學習投入又擔心學習成果不佳的惡性循環(Ryan & Deci, 2006)。可見,在課堂中學生帶著不同學習動機進入學習,當學生無法達到修課期待時,容易因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而潛在影響學生在教學上的失真評估而干擾教學意見調查結果。因此,高科大教學意見調查界定單一課程中「有效問卷」、「有效填答率」之定義,問卷統計排除極端值,教師可提出排除名單(上限為修課學生數5%),以減少低參與率學生對調查結果的混淆,藉以鞏固調查結果之正確性與有效性。

四、落實以學生學習為主體啟發自我反思

就評量的時間點來看,可分為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評定方式從傳統的期末總結性評量,朝向兼顧平時考核的歷程性評量,以適時改進教學(Fraile, Panadero, & Pardo, 2017)。Fraile等人(2017)以兩組修讀體育學位班的學生為對象,比較師生共同約定課程評量方式與教師自訂之二種不同方式,其各組學生的學習情形是否有所不同,發現師生共同約定的課程評量方式組,學生較能展現自我調節學習策略與內化學習,學習表現則部分優於控制組。可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賦予決定學習方向的自主性將助益其在學習過程中較具方向感,因而激發自我調節學習的內在動機。Fraile等人的研究揭示如何從教學意見調查中,啟發學生對學習的自覺與自主性不僅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為教學意見調查題項內容與結果應用亟待重視之處。

高科大重視形成性與歷程性教學意見調查資料蒐集,分為期中、期末教學意見調查,期中教學意見調查編製學生自省題目,目的在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之學習狀況及遭遇之問題,提供教師能適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期末教學意見調查目的在了解教師教學成效,作為教師提升教學品質之參考。

再概念化學生參與教學意見調查之角色與價值

實務上常被問到教學意見調查能反映教師用心教學嗎?高科大以107至109年總開課數計25,556門,排除填答率未滿25%的課程數24,424門進行分析,發現無論課程為必修或選修,授課教師為專任(案)或兼任,學期成績高或低等,以上因素與教學意見調查評估值之間沒有顯著關聯。反倒是從學生自評「我能明確理解老師所教授的課程內容」、「我能在這門課有所收穫」、「我對本課程可培養的核心能力了解程度」等題目,分別與教學意見調查評估值具有明顯正相關。高科大以學生主體進行教學意見調查,除了提供量化的教學意見數據供老師參酌之外,亦有學生質性的文字回饋,多數學生皆能正面肯定教師教學。

由學生反應出的教學意見是針對教師於課堂上的教學進行評估,惟學生是否有能力、具客觀性進行判斷,此為建構良好教學回饋機制的關鍵因素。然而,學生思考成熟能夠如實的評估教學嗎?測量結果的正確性往往因為學生隨意填答而影響分數之客觀性與造成後續調查結果應用的合理性不足。因此,國外大學在教學意見蒐集之前,針對學生施以指導教育,提高填寫的可靠性。例如:美國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將學生對教學的評估視為需要再教育之一環;史丹佛大學更是針對學生對教學的評估設置專責單位(Evaluation & Research Student Affairs)來進行研究與推展,以確保學生在教學評估中所得到的資料具有品質。

高科大鼓勵教師嘗試創新教學法、適應21世紀學生的學習習慣,調整教學方式與課程設計,亦重視學生學習成效。教學行為是師生交感互動的雙向歷程,教學是大學的靈魂,也是大學肩負的教育責任,高科大建構新式教學意見調查機制,將調查結果作為師生溝通的良好媒介,共同協奏美的教學樂章。

◎致謝
感謝本校教務處林純慧專門委員;教學服務組鄭天玉組長、謝宛琳組員;電算與網路中心主管與夥伴同仁提供寶貴意見,使本文更臻完整。
◎參考文獻
何希慧(2015)。推動大學教師評鑑及教學評量的省思與建議。評鑑雙月刊,55,9-12。
張德勝(2005)。台灣地區大學校院「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制度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0(2),205-227。
張德勝、朱淑棉(2003)。師範學院與非師範學院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態度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6,1-24。
陳冠芸(2016)。初探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適當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1),201-203。
陳昭珍(2018)。課程意見:回饋老師,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評鑑雙月刊,74,31-33。
陳琦媛(2007)。我國公立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明基、邱皓政、張德勝、羅寶鳳(2013)。以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決定教師的開課或去留可行嗎?混合 IRT 分析取向。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8(1),91-116。
曾俐文、林政逸(2020)。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現況、實施策略與實施成效之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紀要,12,87-114。
黃義良、鄭博真(2011)。大學通識課程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驗證與影響因素考驗。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139-161。
鄭瑞城(2012)。100年度校務評鑑的特點。評鑑雙月刊,35,1。
鄭增財、湯誌龍(2011)。中華科技大學98學年度學生對教師教學之評量結果分析。中華科技大學學報,48,247-274。
簡紅珠(2000)。教育大辭書-教學評量Instructional Evaluation。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6643dd1d3259e1a611ec26f6aed41932/?seq=2
Birnbaum, M. H., (1999). A survey of faculty opinions concerning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eaching. The senate form. Volume xiv, number 1, Fall. 19-22.
Franklin, J., Theall, M., & Ludlow, L. (1991). Grade inflation and student ratings: A closer loo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Fraile, J., Panadero, E., & Pardo, R. (2017). Co-creating rubrics: The effects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elf-efficacy and performance of establishing assessment criteria with student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53, 69-76.
Ryan, R. M., & Deci, E. L. (2006). Self-regul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human autonomy: Does psychology need choice, selfdetermination, and wil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6), 1557-1585.

檔案下載

  • p36-39 從教學中成長:建構教學意見調查機制與省思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