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新冠疫情影響下的高等教育教學品質與因應方向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396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陳濼翔.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教務處教學發展組組長
  施百俊.國立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
  古源光.前國立屏東大學校長

最近德國各邦文教部長聯席會(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22)對於高等教育機構如何因應COVID-19疫情的影響已凝聚共識,並決議要恢復實體授課以及使學生回歸常態的校園生活。瑞士的大學校長聯席會(swissuniversities, 2022)也指出,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高等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由實體課堂教學轉換為遠距上課的形式,使得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似乎變得更具靈活性;然而,如同兩年多以來的實踐經驗所示,遠距上課也為高等教育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未來高等教育假設全面調整為線上上課的模式,若說沒有無法克服的問題,那是難以取信大學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的。所以,當前瑞士大學校長聯席會的共識,是要以實體授課作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教學形式,遠距上課對於原為實體教學的課程來說,只應作為最後的替代手段,並且需要綜合權衡各種利益來加以考量。

不唯獨德國與瑞士兩個歐陸先進國家如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 2022)也有跨國研究指出,目前全球的高等教育大致上以恢復應有的實體課程為目標。因此,在當前與未來如何提供師生所需要的支持系統,是每一所高等教育機構面臨的首要問題。臺灣的高等教育在目前正處於受疫情影響而經常實施全面遠距教學的情況,這樣的處境是歐美國家在過去兩年疫情爆發以來的常態,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吾人可以、也需要參採他山之石,藉以看到疫情影響下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的真實情況,並作出積極的因應。

有關遠距教學對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的影響,有研究(Hoss, Ancina & Kaspar, 2021)指出以負面效應占多數,最常見的有以下幾項:(1)教學品質下降,包括學習評量難以落實;(2)普遍缺乏社交和溝通的事實;(3)與同儕的接觸、互動和支持減少所產生的心理負擔;(4)對學術研究產生消極影響,例如產出研究成果的時間拉長;(5)高等教育機構的設施關閉或無法提供服務;(6)學生的獨立學習、自我管理、以及維持正常作息的問題。國際開放暨遠距教育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ICDE], 2022)在近期的研究報告中亦指出,急迫地將實體課程轉換為遠距授課,已導致遠距授課的教學成效下降,並強調學生與同儕互動不足、無法充分運用校園資源,以及需要傳統總結性評量(實體紙筆或術科測驗)的課程遭遇困難等問題。

疫情下高等教育的遠距教學品質

一、五項因應指標

原本實體授課的課程轉換為全面遠距對高等教育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教學品質下降對於師生的影響又最為直接。具體言之,師生互動的頻率和有效性在遠距上課的條件下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減損(Pokhrel & Chhetri, 2021)。因此,師生有效互動的頻率(effective interaction frequency)是提升遠距授課教學品質的一項指標。其次,遠距教學的品質涉及學生的感知和接受,若期待學生能感受到實際的協助,則顯然要提高教師與學校資源的可及性(availability),讓學生對於遠距上課的規劃與說明、課程進行期間的聯絡與指導,以及相關學校資源的使用,能有良好的體驗。再次,以往比較多出現在特殊教育領域的通用學習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原則:學生的積極參與(engagement)、學生的實作與表現(action & expression),以及教師教材呈現(representation)等3個面向,也能夠呼應疫情下高等教育遠距教學品質的議題。學者Bob Ives(2021)即以這5個面向作為指標,調查實體轉換為遠距對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的影響,該研究發現,雖然在師生有效互動頻率、學生感知教師(與學校資源)的可及性、學生積極參與、學生實作與表現等4項指標上呈現負面的效應,但也看到在教師教材呈現的面向上,學生明顯感知到遠距上課有不下於實體授課的效果,這似乎意味著教師也在遠距教學的限制下,對呈現教材內容的方式更加地深思熟慮,也更具有創意。可見,疫情爆發以來的遠距教學與先前的實體授課相比,其教學品質並非呈現全面的下降。

二、有助於遠距教學品質的潛在優點

若考慮到因疫情而採取的遠距授課對教學品質有所助益的因素,除了教師提供更精緻的教材呈現與教學之外,或許還有以下幾項有感的優點:(1)節省通勤時間;(2)在時間與工作的安排上都更有彈性;(3)熟悉與教學和學習有關的軟硬體技能;(4)高等教育和整個社會的數位化腳步加快;以及(5)部分非同步遠距課程帶來的更多彈性等(Hoss, Ancina & Kaspar, 2021)。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學生要體驗和享用上述遠距上課的優點,就需要比以往更獨立地吸收知識,以及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ICDE, 2022)。

三、後疫情時代高等教育教學品質的展望

(一)從遠距教學的經驗中發展混成教學設計

國際上兩年多的實踐經驗和調查研究表明,教師投入教學設計、從而提出多元、精緻和創意的教材內容與呈現方式,顯然有助於學生遠距學習成果與教師教學品質的提升。遠距教學在以實體授課為主體的高等教育中,可望成為另一種重要的授課形式,實體與遠距交互進行的課程設計需要相關法規的鬆綁,強調混成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教學,將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彈性與效益(Rapanta, Botturi, Goodyear, Guàrdia & Koole, 2020; Breitenbach, 2021)。

(二)適時提供實體與遠距同步進行的教學形式

當前各國逐步讓高等教育回歸常態的趨勢,也讓吾人看到學生回到校園的過渡階段,實體授課佐以同步遠距教學的形式在未來可能會成為常用的選項,用以提供無法參與實體授課的遠距學生有充分可用的教育服務資源。當然,要提供師生混合實體與遠距的同步上課方式,高等教育機構更需要經費挹注於教學軟硬體設備的升級,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必要的防疫成本。

(三)留意與調節大學師生和行政人員的工作負荷

不論是在學生回歸校園的過渡階段,或是混成教學的課程設計,為了使實體授課與遠距教學能夠並行或交互使用,意味著教學輔助人力或學校行政人員的負擔加重了,因此必須有充分的溝通和教育訓練,或許也需要考慮增補人力來調節新增的工作量,避免職員和教學助理負荷過量。此外,有學者(Breitenbach, 2021)觀察到學生自疫情爆發以來有課業量增加的現象,教師在後疫情時代的課程設計和評量安排方面,應留意是否無意中對學生造成過度的負擔。

(四)關注疫情下相對弱勢的學生所需要的協助與支持

Ives(2021)發現,雖然獲得協助的身心障礙學生比其他學生上課參與度的下降幅度要小得多,但也有學者Breitenbach(2021)指出,身心障礙學生比其他學生更經常表示,他們無法應對疫情下遠距學習的挑戰,凸顯出因遠距課程而產生的社會公平問題。雖然上述研究結果的不同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於研究對象(身心障礙學生)所能獲得的教育資源及其國家的整體情況,但是上述的結果差異也指出,在遠距教學時對所有學生提供適切的差異化指導、協助和選擇,應有助於教學成效的提升。

結語

大學課程的目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本身,還要注重各種實踐的鍛鍊和技能的養成,論辯研討、深入分析複雜問題,或是網絡化思維等能力的演練,都需要師生或學生同儕在校園課堂空間裡獲得較佳的體驗與學習,因此,為確保高品質的教學,實體授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由於疫情的影響也讓吾人體認到,遠距教學與實體授課的同步進行或各種混成組合,在大學的課程設計和授課方式中都將更為常見,這也意味著今日的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應該挹注資源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於是,恰如其分的後疫情時代之教師專業發展在高等教育教學品質議題中值得受到適切的關注。

◎參考文獻
Breitenbach, A. (2021). Digitale Lehre in Zeiten von Covid-19: Risiken und Chance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edocs.de/volltexte/2021/21274/pdf/Breitenbach_2021_Digitale_Lehre_in_Zeiten.pdf
Hoss, T, Ancina, A. & Kaspar, K. (2021). Digitales Lernen während der COVID-19 Pandemie: Eine Mixed-Methods Untersuchung der positiven und negativen Erwartungen von Studierenden.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studiumdigitale.uni-frankfurt.de/qlbworkshop/files/2021/06/P_2.90_Hoss_Digitales_Lernen_Corona_Uni_Koeln.pdf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Op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2022). Global Quality Perspectives on Open, Flexible and Distance Learning 2021. Norway, Oslo: ICD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cde.org/knowledge-hub/icde-quality-network-report-2021
Ives, B. (2021). University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COVID-19 induced shift to remote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18, Article number: 59.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86/s41239-021-00296-5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2022). Sommersemester 2022 – Weiterer Umgang mit der Covid-19-Pandemie im Hochschulbereich und insbesondere zur Ausgestaltung des Sommersemesters (Beschluss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vom 10.03.2022). Germany, Berlin: KMK.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mk.org/fileadmin/veroeffentlichungen_beschluesse/2022/2022_03_10-Sommersemester-2022.pdf
Pokhrel, S. & Chhetri, R. (2021). A Literature Review on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8(1), 133-141.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77/2347631120983481
Rapanta, C., Botturi, L., Goodyear, P., Guàrdia, L. & Koole, M. (2020). Online University Teaching During and After the Covid-19 Crisis: Refocusing Teacher Presence and Learning Activity. Postdigit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2, 923-945.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07/s42438-020-00155-y
swissuniversities (2022). Coronaviru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wissuniversities.ch/themen/coronaviru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22). Resuming or reforming? Tracking the global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higher education aer two years of disrup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1749

檔案下載

  • p45-47 新冠疫情影響下的高等教育教學品質與因應方向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