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10學年度績優計畫頒獎典禮紀實

文/黃仁禧.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案專員
  張鏽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助理研究員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案辦公室於2023年3月9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110年度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頒獎典禮暨記者會」,出席代表除了獲獎的計畫主持人外,教育部、學門召集人、區域基地代表皆共襄盛舉,參與榮耀教師的璀璨時刻。

高等教育的教師除了面對更先進的網路技術,近年也必須因應疫情衝擊所帶來的變化,相較以往,教育現場的趨勢促使教師愈加頻繁地思索教與學之間關係,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正是提供了一個管道,讓高等教育的教師能夠系統化地驗證教學方法及其成效,銜接職涯發展。

研究的精神 教學的實踐

110年度績優計畫頒獎典禮由教育部劉孟奇政務次長為得獎教師一一授獎,並在致詞時重申SoTL精神,為提升學習成效、消弭學用落差再次註解:「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不僅僅是教學具創新性與熱忱,其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在教學當中也要引入研究,以科學的驗證方式評量創新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成效進行反思與回饋,提出後續課程設計的修正與改善。」是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實施,可以優化老師們的教學,以及教學之後的評估,這也正是遴選績優計畫的意義所在──讓典範發揮影響力,促進更多教學現場的精進,如同計畫總主持人國立中正大學黃俊儒教授所說:「今天在座的138件績優計畫,如果我們去細究它的通過率,可能不到8%。所以各位老師幾乎就是在層層的關卡裡頭脫穎而出的,高等教育的標竿。」

為了創造現場與會者交流的契機,頒獎儀式之後,專案辦公室邀請了通識學門的獲獎者──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懿純副教授,以及工程學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蔡孟涵助理教授分享計畫執行的過程。

績優代表分享

在「國語文能力表達」的教學現場,核心問題在於學生的學習動機薄弱。由於國語文是大多數學生的母語,學生很難保持求索、鑽研的動力,因為這樣的輕忽,李懿純老師發現,同學在團隊合作的表達過程中,沒有辦法合理地運用適當詞彙,所以屢有衝突。緣此,該計畫以「後疫情時代之服務反思與溝通表達實踐──以反思寫作暨口述影像為核心導入國語文能力表達課程」為題,藉口述影像訓練,在引導新知的同時,能夠深化學生的國語文素養。

口述影像是指以口述方式進行影像描述,這種形式通常應用於無法透過視覺手段直接接觸影像的場合,例如視力障礙者觀看電影或圖片。透過口述影像,除了影像的故事,聽眾能夠進一步了解影像中表現的內容和情感,產生更加真實的觀影體驗;對於口述者而言,則可以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開始能夠理解不是所有人都是用同一種角度來「看」待世界。課程當中,有機械系的學生回饋,希望將口述影像的技巧帶進自己設計的機台,讓使用者更有效地理解機器的使用方式。

由於李懿純老師長期和啟明學校合作,其中視障輔導教師群是重要的支援,此外,口述影像需要配合影片的情節,作為需要專業引導的技術,李懿純老師也因此向文化部影視局聯繫,深入專業口述影像製作過程,諮詢相關專業人士,並在課程開始前籌備以口述影像為主題的工作坊,藉由種種努力,將「課程」與「場域」、「技能」與「服務」串連起來。

延續著李懿純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串連」的巧思,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蔡孟涵老師在計畫「運用翻轉教學法與多元評量之教學成效研究──以BIM課程為例」中,藉由多個學習狀況檢核點的設置,鏈結教與學的里程,在課堂中輔導學生完成國際證照考試,建立完整的學習體驗。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在建築領域是一門相對新興的課程,從建築設計的概念到建造過程中的實際應用,BIM的方法提供了數位化管理邏輯,可以應用於完整建築建造的生命週期中。蔡孟涵老師在經歷三年開設BIM課程的經驗中發現,如何讓學生從被動變成主動,對於課程主題的掌握度,是相當關鍵的,因此本計畫應用翻轉教學的方法及多元評量的形式,一步步拆解課程為子主題,形塑更細緻的教學目標,建構以BIM子主題為核心的測驗題組,使同學塑模技巧的細緻度得到明顯提升。

論壇-大學教學的重構、再現與開創

在二位績優計畫獲獎的教師代表分享結束後,典禮進入論壇環節,在輕鬆且溫馨的氛圍中,和與會嘉賓聊聊教學實踐研究過程的笑與淚。主持人黃俊儒老師開場便以自身經驗,說明在教學中導入研究精神的意義,他開玩笑道:「我女兒今年大一,她說她每堂課的教學意見都寫『這堂課是全校裡頭最有收穫的一堂課』,可見精確的教學評估相對十分重要。」

以此為引,與談人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陳昭吟老師進一步提出:「其實會有學生覺得CP值很差,因為選修課就2個學分,然後你讓他做這麼多事情……」這也是陳昭吟老師決定在計畫支援的課程開始前,釋放課室的主導權給學生的原因──學生可以決定是否加入計畫,並且對每週主題文本的選擇表達意見,這個做法讓學生有更高的參與感。

談到學生的參與,據南臺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劉秋雪老師的觀察,她發現技職學生對於圖像的注意力很高,但教材常常是以文字為主,讓課堂的參與度不佳,於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動手做,然後又具有邏輯思維的訓練。該課程最終累積出兼具創意與邏輯的竹編系統化教材,同時建立了竹編圖譜資料庫。

除了呼應上述兩位老師的教學心得,國立中正大學外文系陳玟君老師則是提出同儕支持教學實踐研究的重要性。有鑑於國立中正大學所在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業界的講師資源進入校園較為困難,於是她便化身為學生,實際到業師的課程中學習,吸收不同領域的知識來活化自己,也進一步了解業師跟自己的課程之間的連結:「老師也變成業師最最最頭號的粉絲的時候,學生他們就更有理由一起共學啊!」陳玟君老師開心地分享。

對於老師積極參與講座或研習,思索教學創新的方向,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資訊與財金管理系王貞淑老師感同身受。由於多年前曾受到國立中央大學鄭保志老師演說的啟發,王貞淑老師因此很是鼓勵師長們之間的轉益多師,也推薦瀏覽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成果交流網站,作為自身教學研究之精進。

壓軸的國立東華大學光電工程學系白益豪老師則是分享了情景式教學如何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白益豪老師的課程中,可以從頭開始規劃密室逃脫的謎題,依據不同的故事主題進行發想,將課程的能源知識融入在關卡之中,就連檢核學習成效也要成功闖關才能合格:「我們賭大一點!全班可以闖關一起出來的話,就全班All Pass,不行就全班當掉。」白益豪老師的活潑與熱情,引得台下與會師長笑聲連連。

成為一名無可取代的教師

對很多正在教學現場努力著的教師而言,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絕對不是一場計畫書撰寫的作文比賽,因為計畫所關切的問題與答案,也正是這個世代對大學教師們的扣問:如何一方面開拓知識前沿,一方面傳遞知識,向學生展現世界的多元性?如何昭示一個絕佳的範例,喚發學生的自主學習動能,培育具有遠大胸襟與獨立精神的人才?如何實踐高等教育的價值,在樹立理想人格的同時,避免學用落差的困境?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每一個教學現場的反思都代表著師長的自我檢視:遠東科技大學創意商品設計與管理系許維屏老師希望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不再害怕打開自己的視野,遂以學生特質作為課程的引導設計,貼合學生的特長與侷限;國立成功大學物理學系許瑞榮老師將戰鬥陀螺融入教材,善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改變了傳統普通物理學的枯燥乏味;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嘉澍老師深刻理解醫病互動的重要但抽象性,因此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寓學習於遊玩的電子遊戲。

中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林耘竹老師說:「老師需要磨練,好老師更需要磨練,那這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它可以提供老師一個磨練的一個機會,讓自己成為一個無可被取代的老師。」大概沒有其它人,如同老師們身披教學的荊棘,卻同時清楚這條道路的漫長,也正因為如此,一切才顯得如此可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不僅僅是以經費協助大學教師、補助課堂,更是讓教師發聲,讓教師藉由對課室的反思與精進,進行自我的表述,讓學生們看見老師是如何以自身為榜樣,在學習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在這個以長遠為目標的計畫生成之時,以及後續相關工作的系統化建置之中,專案辦公室聆聽每一個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聲音,鼓勵每一個引入多元型態教學場域與教材的嘗試,樂見師長們相互扶持!我們由衷期待教學現場的持續改變,期盼師長們和我們一同相信,儘管教學實踐研究的道路並不容易,但也從來不孤單!

檔案下載

  • p6-9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110學年度績優計畫頒獎典禮紀實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310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