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強化學生參與空間 協助系所發展與改善

文/周華琪、郭玟杏、俞子翔

身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互動關係人之一,如何提升學生在高教體系中的參與程度,是近年來各界關注的議題。在致力推廣學生參與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事務的歐洲,甚至於「歐洲高等教育區品質保證標準和指引」(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SG)中明文規定,高等教育機構在執行外部品保作業時,學生代表為外部品保小組的必要成員之一。因此除了一般性的外部互動關係人之參與外,也同樣重視來自高等教育內部互動關係人的參與。

在臺灣,為了拓展學生參與高等教育品質保證活動之機會,高教評鑑中心於「111年度大專校院委託辦理品質保證認可」邀請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碩士班二年級的黃堅峻同學,擔任學生觀察員。本期評鑑雙月刊邀請黃同學分享參與之心得與建議。

問:請問您大學和研究所就讀的學校與系所?

答:我大學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之後在商業畫廊工作約一年的時間,就轉換跑道至教育現場。但其實我一開始沒有受過正式的師資培訓,有時候會覺得自己規劃教案的方式和思考邏輯,和曾經受過師培訓練的老師很不一樣。因此,在累積六年的實際教學經驗後,決定到北藝大就讀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並於111學年度第1學期北藝大師培課程中選修「教育評鑑」課程,透過授課教授的分享了解相關評鑑的機制。

以賦權增能評鑑 協助系所發展與改善

問:請分享「教育評鑑」的課程內容為何?

答:老師授課方式是採分組報告的方式進行,將各種評鑑業務,例如師培中心評鑑、中小學評鑑、教師評鑑等,分成學生需要報告與導讀的目標,並在學生報告結束後,補充報告中不足或有漏洞的地方。其中,「賦權增能」的概念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不管是賦權增能的參與者或是整個歷程,都有很多不同觀點間的交流,就像我們現在一直在強調「多元」,讓所有的聲音能被聽見。我發現不管是師培中心、中小學,或是高等教育的評鑑部分,都逐漸隨著時代而更多元化。此外,這門課的老師是我的指導教授,因而能幸運地有機會以觀察員的身分,參與這次高教評鑑中心系所評鑑實地訪視。我認為如果只透過文獻收集來理解教育評鑑的話,無法確切地認知概念且摸不著邊際。但藉由此次實地訪視的經驗,讓我對整個教育評鑑的結構有更明確的認識,能使我清楚地知道在課程裡大家所探討的評鑑如何是有效率地執行,以及評鑑究竟要如何去協助學校。尤其重要的是協助學校自我改善這個部分,在課堂上也許聽起來很像在講口號,可是真的進到評鑑現場,實際進行訪視後,才知道學校自我改善這部分確實有其必要性,能夠讓學校進行實質性的內部改革。

問:請問您在實地訪視過程中印象較深的流程為何?

答: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評鑑委員與受評系所之間的交流。這次我參與觀察的系所,評鑑委員都是來自於該系所的專業領域,並且是在學校內待過相關科系或研究所的教授們。在與系所晤談中,當評鑑委員提出個人意見或觀點時,我發現受評系所的主管在回應的當下,其實是站在與委員對等立場來相互交流彼此的觀點,而不是印象中上與下的階級對立。而在主管晤談時,當評鑑委員以當代思潮的脈絡提出對系所發展現況的疑問時,受訪單位的主管即會從系所成立的宗旨立場來回應,對我而言這就是一場精彩的觀點衝擊與交流的盛會。

經由這次實地參與評鑑後,我對於評鑑的許多看法都不一樣了,現在覺得評鑑並不是要強迫受評單位依循固定的標準而做出改變,而是能夠透過這些不同觀點之間的互動歷程,進而產生一些撞擊的火花,讓學校有機會去思考如何改善的可能性。教育評鑑真正重要的關鍵,應該就是可以從旁去協助對方自我調整到最好的狀況。

縮小座談規模 讓學生能充分表達意見

問:請問您對於系所評鑑實地訪視之建議,或其他可以改進之處?

答:我發現在實地訪視中,系所在現場陳列的紙本書面資料使用率非常低。以自身或同學過去在學生時期擔任系所助教的經驗來說,只要系所一遇到評鑑,整理這些書面資料的負責人所承受的壓力相當大。然在實地訪視觀察中發現,評鑑委員在訪視的過程中,主要是在檢視系所待釐清問題中回應不清楚的地方,而那些陳列出來的紙本書面資料其實是完全被擱置的,這是我所感到訝異的部分。當然,這些資料仍有整理的必要性,只是在書面資料的印製和陳列方式上,或許建議能以電子化形式來呈現,也能夠更為呼應環保永續節能的國家政策。

此外,在學生/畢業生代表座談部分,我覺得以目前一對多的形式,學生們會比較沒辦法真實地去闡述他內心真實的感受與想法。雖然受訪學生是經過隨機挑選產生的代表,但或許被挑選到的學生本身對這個系所就有很高度的認同感,因此當這個學生發言後,很有可能就會影響後續其他學生回應的立場,使其他學生對系所發表的看法皆為正面取向,而反之亦然。我認為在這個場合可能還是會有一種特殊同儕影響氛圍存在。在以一對一方式對於學生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建議還是維持一對多的座談形式,但可以盡量縮小學生座談的規模,並將座談調整為多場次,以一場3至5人的規模進行。如此一來可減少受訪學生的群體壓力,亦能讓抱持不同意見的學生聲音有被聽見的機會。

而在時程安排上,若學生/畢業生代表座談的規模調整後,座談的時間部分勢必就需要延長,以確保每位參與學生的意見都可以被充分表達;至於教學設施參訪,我認為維持目前規劃即可,因為受訪系所有可能會在事前做了額外的布置或準備,其實並沒有辦法很確實的呈現出日常真實的教學環境;應是要讓這些環境設備的使用者,可以真實的說出他對這個教學環境的觀點,這樣才能讓學校有更進一步的改善。

最後,實地訪視整體流程其實安排相當緊密,有感受到高教評鑑中心在執行評鑑上效率的落實;此外,專員也能在訪視的過程中快速的協助委員和學校雙方釐清各自的需求以及待確認的問題,也確實感受到專員的專業與應變能力。

透過培訓課程 建立學生觀察員中性批判思維

問:請問您對學生觀察員制度的看法與建議?

答:建議學生觀察員要如同評鑑委員一樣,需要具備與受評單位學門領域直接相關的學習背景,並對該領域有一定的熟悉度。在學生觀察員的培訓部分,我認為必須讓學生觀察員在隨行實地訪視前,清楚了解執行評鑑的倫理與守則,以及其他必備的相關基本概念,因為這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觀念。

此外,希望能夠在培訓中加強批判性的邏輯思維訓練,讓學生觀察員理解如何客觀的陳述個人觀點,並透過適切的表述方式對評鑑委員們進行意見表達。透過培訓,我相信學生觀察員除了在參與系所評鑑實地訪視當天能較容易進入狀況外,也更清楚該如何紀錄其所觀察到的重點。

結語

透過黃堅峻同學來自學生角度的觀察經驗分享,對於高教評鑑中心的品保機制提供了許多具參考價值之建議。高教評鑑中心未來也會持續透過學生觀察員的相關機制,尋求更多學生參與高教品保之機會,讓教育主體的學生聲音能夠如實呈現。

檔案下載

  • p30-32 強化學生參與空間 協助系所發展與改善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933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