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跨領域及創新能力人才培育之省思
文/邱上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校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終身特聘教授
自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I型人才」(I-shaped talents)被認為是企業人才管理的典範,由於具備深度的專業知識,因此能夠以其在專業領域上所擁有的較深理解能力及獨到的見解,擔任起企業管理上下階層間的溝通橋梁,帶領員工完成企業的工作任務。到了1990年代中期,由於企業的快速擴張,除了需要擁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協助解決問題之外,同時也需要具備通用管理能力的人才領導團隊,於是「T型人才」(T-shaped talents)迅速取代了過去的「I型人才」。「T型人才」的概念源自於1995年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商學院教授Dorothy A. Leonard-Barton的著作《知識創新之泉(Wellsprings of Knowledge)》(Leonard-Barton, 1955),意指最佳的人才除了具備垂直縱深的專業本事外,亦必須具備水平寬廣的通用管理才能(或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也就是「T」的一橫一豎。縱軸(一豎)代表單一領域的專業技能及知識的深度,或稱為硬實力(hard skills);而橫軸(一橫)則是能與跨域的專業者合作,將知識運用於其他的廣度,因此也可以稱為軟實力(soft skills)。
過去由生產者決定市場的經濟型態,隨著網路科技、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的崛起,到了2010年代發生了劇烈的改變而進入工業4.0(Industry 4.0)時代,經濟市場逐漸由消費者所主導。因此企業若想仍然在市場上占有優勢,便必須透過不斷的創新,發展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才有機會持續於市場上屹立不搖。而過往的「T型人才」已難以因應新世代的需求,領導者須具備創新思維成為必備的基本條件。因此「π型人才」(Pi-shaped talents)成為當代主流觀點,如同「π」(pi)字字形,伸出左腳、跨出右腳,平舉雙手,意味著須具備專業能力、通用管理能力及創新能力,以迎接職場的挑戰。
檔案下載
- p20-23 面對「未來教育」的挑戰──跨領域及創新能力人才培育之省思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