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透過線上課程「笑話聽讀講輕鬆學英文」 重建中低成就學生基礎必備的文法概念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2514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陳順龍.東海大學英語中心主任

觀察大學學測和指考英文科的翻譯題,學生經常失分的地方在於不會使用子句,以及時態語態用法錯誤。這些原因讓學習英文變得令人生畏,一點都不有趣。同時,學生缺乏組建創造的能力,使得他們的英文能力無法獲得全面整體的改善。

教學發想

學生常見的狀況是:時態語態的概念薄弱、基本動詞屬性認識不清、對子句以及子句變化沒有深刻了解,以至於聽力、口說和書寫都大受牽連。為了讓學生有學習興趣並提升學習效果,可以藉由過去20年來的收集與篩選出的70則長篇英語笑話,以幽默的素材反覆解析學生應該具備,但卻屢學不會的基本文法概念,例如:時態語態、五大句型、子句種類與變化、假設語氣的用法等。藉由幽默素材刷新英語學習動機,去除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以來,以訓練考試得分的教育方式所衍生的學習無力感。

教學規劃與教學現場問題

本計畫以學期為單位,探討教材與教法創新所帶來的學習動機改變;以及全面的文法通盤整理是否受到不同程度學生的歡迎。研究對象為東海大學選修英文課的學生,這個族群程度參差不齊。明顯可見學生經常搞不清楚:⑴英文的12種時態:對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間如何搭配「簡單、進行、完成與完成進行」的概念非常薄弱(特別是過去完成進行、未來進行、未來完成、與未來完成進行);⑵對主動語態如何變化為被動語態感到生疏,對於子句的種類以及所衍生的分詞片語和分詞構句認識不明;⑶不清楚在假設語氣中,動詞必須再做進一步的變化;⑷不了解完全與不完全及物動詞和完全與不完全不及物動詞的差異,是不是需要補語?又應該補在什麼位置?因此沒有辦法了解五大句型。

舉例來說,當老師問:「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學生的回答經常是:「I go home.」;又有一次,一位程度優越的同學被問到:「你以後想從事什麼工作?」他的回答是:「I haven't think about it.」學生似乎永遠用現在簡單式回答所有的問題,以不變應萬變;再舉例來說,當老師問同學:「How are you?」他們都會回答:「I am fine. Thank you.」但是如果再問:「How are you doing?」大部分學生就不知所措;如果接著問:「How have you been?」能夠回答的人更少;如果又再問:「How have you been doing?」那麼根本就沒有人知道老師在問什麼了。

實際上在國中與高中的英文教材中,時態的概念經常分散於六冊課本當中。如果學生自己沒有統整能力,而老師補救教學又做得不夠好的話,學生殘破的文法就經常被帶到大學裡頭,缺乏組建創造的能力,在片語與單字的斷垣殘壁裡徘徊,顯得徬徨而不知所適。

現今臺灣的大一英文或是大二英文的教材,幾乎都是外國出版商的市場。這些書商所出版的教材,經常是一套或是一系列的書,最常見的是一套三冊,由初階、中階到進階。讓老師依照學生的程度差異,挑第一冊、第二冊或是第三冊作為上課教材。但這樣的編撰方式,經常把文法概念打散至各冊裡頭。因此,學生不管學到哪一冊,都沒辦法得到全面的文法整理。而選修英文對於那些曾經上過必修的大一英文、大二英文,尚需要3學分的選修英文課作為畢業門檻的替代課程的學生來說,就是在大學畢業前,最後一次將英文學好的補救機會。

這個族群當然也有已經參加英檢考試,通過畢業門檻資格的學生,但是其中也有為了增強英文實力,而來參加英文選修課的例子。因此,如何讓那些低成就的學生,脫離傳統的習得無力感,並且重新激發他們對英文的興趣,進而能夠敞開心胸接受文法教導而不感到煩悶呢?而在主題的設計上,又該如何能夠兼顧那些程度已經很好的學生,讓他們也能夠因為內容的創新,能夠快樂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呢?這些綜合的考量就變成了選修英文課老師的最大挑戰!

創新教學策略

.善用線上教學平台(iLearn)

這一門課在108-1學期以線上課程(iLearn)的方式呈現,為3學分的線上課程,將15週的進度,錄製成30單元的微課程,由申請人側錄螢幕上的PPT畫面並加入講解。每週學生必須在家線上觀課2單元,每一單元約為20分鐘,並完成教學平台上的一回測驗,面授時間為每週1小時,並將問卷連結考題作為前、後測。108-2學期修課人數達135人,因應COVID-19疫情避免群聚,本學期面授的1小時改以線上同步直播的教學方式進行。本課程在不同笑話的情境與氛圍中,反覆鑲嵌講述學生必須熟稔的基本文法架構,企圖透過幽默與笑聲,為枯燥的文法教學找到新出路。

在錄製影音檔的時候,筆者詳細地講解PPT畫面,並為了強調子句的概念,將形容詞子句(紅)、名詞子句(藍)以及副詞子句(綠),用不同的顏色標示出來。並且在朗誦完英文笑話後,加上中文講解,以游標反黑的方式標示出在英文原句中,依中文習慣應該先翻譯的部分。在讓學生能夠對英文文章的區塊架構一目瞭然的同時,亦讓學生了解在英譯中時,必須調整、挪動英文的詞序和語序,才能避免發生過度西化,或是產出翻譯體,甚至是出現不可理解的中文的問題。

本課程的目標,是透過有趣的方式,加強中、低程度學生整體的文法概念,讓他們重新(從心)喜歡上英文,並且也能在畢業後,以同樣的興趣和動機努力不息地自學英文。以下舉三個教學實例進行說明:第一個例子為第1單元的第1則笑話:Email Perils(發錯電郵惹的禍)(圖一),其文法學習重點在於子句的概念。笑話的內容被標示成不同顏色,紅色代表形容詞子句,綠色代表副詞子句,藍色是名詞(本篇剛好沒有)。本課程中的每一則笑話都依循這個方式來操作,學生看著不同顏色的文字,慢慢地就強化了文章當中各種子句相互依存的概念。而且每當遇到子句的概念時,筆者都會重新講解3種子句的文法介紹,如此不斷重複(圖二)。

此外,同樣的文句也可以教導中英語法和語言結構的差異:Consider the case of the Illinois man who left the snow-filled streets of Chicago for a vacation in Florida. 形容詞子句如果不長的時候,先把意思翻出來,再放到所修飾的名詞(先行詞)之前。如果太長則採取斷譯,並依照著句子的順序進行翻譯。

英譯中的時候,為求文義的通順與精采,請依中文習慣與理解需要,增減字詞。如下例,括弧裡的中文加與不加,就會造成在英譯中時的理解差異:Consider the case of the Illinois man who left the snow-filled streets of Chicago for a vacation in Florida. 請看這位家住(美國)伊利諾州的男人(闖了什麼禍),他離開芝加哥冰封的街道,去(陽光普照的)佛羅里達度假。

另一個教學實例為第5單元的第1則笑話:Tom the Signal Man(鐵路局信號員)(圖三),其文法重點在於子句的概念,以及假設語氣的學習。這一篇笑話是一個使用假設語氣時,動詞必須加以變化的完美例子。這些動詞都被標成粗體字,提醒學生注意。

筆者會在文意講解完畢後,解釋假設語氣變化的原則:對現在狀況的假設,動詞或是助動詞必須變成過去式;對過去狀況的假設,動詞必須用過去完成式(had+過去分詞),助動詞之後則必須是have+過去分詞。而且,假設語氣通常會出現在⑴感嘆句、⑵名詞子句,以及⑶以if為開頭的副詞子句以if為開頭的副詞子句(圖四)。

第三個教學實例(圖五)是為讓學生學習時態跟語態的概念。操作方式為:在朗誦並且講解完笑話之後,接著介紹12種時態,以及主動與被動兩種語態(圖六)。請同學熟記表格內容,並請他們將原本使用現在式敘述的笑話,改為過去式(圖七)。

課程成果

本課程的教學評鑑,2學期平均為97.1,2學期的前後測結果呈現了顯著的正向差異(圖八)。學生的文字評量也顯示許多人在上完課之後,重拾了對英文的熱情。比對以傳統方式講述文法規則的課堂;和以笑話為素材,鑲嵌文法教學的課堂。結果顯示,以笑話進行文法教學,除了讓學生更容易記住文法與句構外,也能使學生更樂於運用,進而深化文法觀念。其效果遠勝於以講述文法規則,再以例句練習的傳統教法。顯示的確如同Woolard(1999)在Grammar with Laughter一書中所表示,透過笑話會使學生更樂意學習;以及Deneire(1995)認為原本生硬的文法教學,若以幽默(笑話)的方式呈現,有助於英語並非其母語的學生,了解母語和英語間句法結構間的基本差異。

反思與精進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本課程為3學分的線上課程。其實際面授時間只有1個小時,課堂上中文、英文交換使用,大約各爲50%;另外2個小時的課程內容,學生必須在家觀課,因此查核學生是否在家確實觀課就變得非常重要。不可諱言,不乏一些學生是抱持著僥倖與省事的心態,來選修這門實際授課只有1個小時的線上課程。所幸,透過愛學網(iLearn)的線上觀課個別記錄,老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沒有觀課,以及學生在網上停留時間的多少。並且能夠在每週面授的那1個小時課程中,將管理者的畫面投影在螢幕上面,口頭獎勵有觀課的學生,並溫和告誡偷懶沒有觀課的學生。如此,老師才能夠清楚掌握並且監管學生的自學情況。此外,嚴格考察出席率對於學習效果也有非常大的影響。筆者的做法是,每堂面授課都使用愛學網(iLearn)的線上即時點名功能,讓學生能夠透過手機確實簽到,同時嚴格規定缺席超過三次的人將不會通過本課程。整個學期操作下來,老師可以密切掌握學生對課程投入的程度。

此外,筆者也會在面授課的1個小時,用愛學網(iLearn)隨機選人的方式,請學生試譯大約3行到5行的英文笑話,在學生產出中文的過程中,當筆者發現學生因為對於英文句構不夠嫻熟,而產出不順暢的中文時,適時進行匡正,並趁機把文法概念帶進來,告訴大家中、英語法的差異。並且要求在學生上完面授課後,必須在當天的11點59分之前,完成筆者根據該週課程內容所設計的線上小考,藉以驗收並且加強課堂上學到的文法概念。考題的設計緊密結合當中所要強調的文法概念,例如:我會截取出笑話中的一個句子,問同學畫線部分是什麼子句?如果是形容詞子句,會有什麼樣分詞的變化?或是說我會給出5個句子,請同學作配合題,標明哪一個句子是完全不及物動詞;哪個句子是不完全不及物動詞;哪個句子是完全及物動詞;哪一個句子是不完全及物動詞;哪一個句子又是授與動詞?

透過這樣課前預習與面授的那1個小時,進行節奏明確、條理分明的操作,並輔以當天11點59分之前必須完成的與上課內容高度相關的小考,老師可以盡最大可能地做到引導與要求,確保教與學的品質。另外一項值得一提的課堂活動就是給予學生5分鐘的時間,請學生用手機上網搜尋一則他們覺得好笑的笑話,然後在隨機請學生大聲朗誦這個笑話給全班聽後,再隨機詢問另外一位同學是不是有聽懂?以及這個笑話的笑點又在哪裡?

如上所述,本課程教學評鑑2學期平均為97.1,2學期的前後測結果也都有顯著的正向差異。第1學期,前測平均值為42.17,後測平均值為63.61,進步達21.43;第2學期,前測平均值為64.81,後測平均值為87.16,進步達22.35。值得觀察的是,本課程在108學年第1學期第一次開課的時候,修課人數只有36名,前測成績只有42.17;但是到了108學年度第2學期,第二次開課的時候,人數便暴增到136名,而且前測成績為64.81,高出第2學期的前測22.64。個人認為這是學生的口碑相傳的結果。也因課程內容有趣,老師督課嚴格,吸引了不少程度相對較好的學生為了興趣前來選課。這點從學生的文字評量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例如:「用非常有趣的方式讓我們進入英文的世界,先從喜歡上英文開始,讓學習更有效率」; 「從前對英文不怎麼感興趣,但自從上了老師的課後,覺得英文如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完全成了熱愛英文的人」;「有趣且親近人的方式教英文,除了學習最正統的文法以外,也教了平常口語溝通會用到的話語」;「突破以往傳統的教法!讓我們更有興趣學習英文」。

這樣的教材與教法經過實際驗證,深受學生喜愛。僵硬文法的教學是枯燥可怕的,但是如果用笑話來包裝,並且目標明確地在30個單元中不斷重複這些基本重要的文法概念,可以讓原來程度好的學生,文法基礎變得更加堅實;程度較差的學生,也能因此得到全面性的文法建構。而透過這些笑話,學生也能從多元文化的視野中理解西方社會的幽默;中西方的幽默是否有共通之處?這門課程已經在育網開課多次,課程名稱是:「笑話聽讀講輕鬆學英文」。今後將繼續觀察與記錄新的笑話,補充講義的內容,保持課程的「即視感」,跟上文化與社會現象的變化,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Deneire, M. (1995). Humor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8(3), 285-298. doi: 10.1515/humr.1995.8.3.285
Woolard, G. (1999). Grammar with Laughter. England: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檔案下載

  • p27-34 透過線上課程「笑話聽讀講輕鬆學英文」重建中低成就學生基礎必備的文法概念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