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臺北醫學大學深化數位學習的理念與實踐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997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萬序恬.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數位自學中心主任

因應全球磨課師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發展趨勢,教育部自2013年開始辦理臺灣高等教育界第一次的磨課師課程補助計畫。在此之前一年,當Coursera與EdX兩個知名國際MOOCs平台開台時,富比士雜誌以及相關財經雜誌爭相報導這個新創領域,臺北醫學大學(簡稱北醫大)內部從董事會到校長,就已經注意到這個可能會改變未來學習風貌的新趨勢,進而指派資訊處教學科技組研擬整體學校發展磨課師的策略。在此之前,在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支持下,資訊處教學科技組早已為北醫大的數位學習奠定深厚的基礎,包括:全校課程導入My2TMU數位學習平台、課程全面使用教學錄影軟體保存教師完整教學內容進行輔助教學等。在還是以VCD、DVD為主要觀影經驗的年代,能在My2TMU上直接複習學校教師教學影片準備期中考與期末考,是那個世代的北醫人的共同記憶。建立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數位學習模式,是北醫大數位學習發展的核心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為醫療生技專業大學,在北醫大的2030願景教學面向藍圖中(圖一),希望經由個人化學習、自主學習、數位應用、教學創新等項目的推動,建立個人化自主學習的校園,並提供質優量豐的數位學習課程,讓北醫大成為數位醫學教育的領導品牌,能為世界培育生醫專業人才。

 

Coursera的策略是推出全球名校製作的磨課師課程,讓全球學子只要有可以使用網際網路的載具,皆有機會可以學習。這股磨課師所帶起的風潮打破了傳統校園範疇,隨著網路上的學習資源越來越多元與豐富,一個大學生四年的求學時間內,從教師傳授中所能接收到的知識,與學生自己經由網路所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可能等量,甚至在網路上可以學到更多更廣,這意味未來的學習將會更個人化與自主化。因應此國際磨課師發展趨勢,北醫大陸續申請且獲通過教育部磨課師推動計畫(2014-2015)、磨課師課程應用模式發展計畫(2015-2016)、磨課師新南向系列課程計畫(2017-2018)、大學深化數位學習推動與創新應用計畫(2019-2021)等重點數位學習發展計畫。大學深化數位學習推動與創新應用計畫強調的是學校整體對於數位學習的發展規劃、實施與導入成效,對應北醫大訂定的數位學習發展策略,提出:課程內容精進、國際合作連結、數位學習促進、創新科技導入等四項實施方案,如圖二。

數位學習課程內容精進

自磨課師發展以來,北醫大已建立完善的磨課師製作團隊與製播軟硬體設備,將持續精進製作團隊的製播能力與製作品質,並強調與國內外重要磨課師平台合作,共同推廣磨課師課程的新世代學習模式。

國際合作連結

北醫大的磨課師課程除了強調專業製作外,更將重點置於國際輸出。因此於2015年起即與國際著名平台FutureLearn合作全英課程,希望讓全球學子能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學習到臺灣優質的數位課程,同時也希望藉由課程製作可以加強國際盟校的教學交流,如:共同製作課程或實質開設共授課程。

建立數位學習措施 促進終身學習

除了以上對外擴展的措施外,北醫大亦同時注重校內數位學習的實質應用與普及。其首要為建立完整的行政配套措施,如:法規、獎勵與支援配套等。透過遠距教學與數位自學制度的推動,讓本校師生能夠逐漸建立自主終身學習能力。

創新科技導入教學

於教學中加入教育科技元素,豐富教學內容與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成效,除了仰賴教育科技的蓬勃發展外,教師數位教學能力的精進亦是實施重點。北醫大成立校級教師社群,開設各式數位工具導入教學的教育訓練,如:AR/VR/XR的應用、數位學習平台功能應用、AIOT工具教學應用等。同時亦利用新世代學生的高數位能力,希望藉由師生共學,讓教育科技自然融入學習行為中。

回顧這一路來的數位學習推動歷程,臺北醫學大學累積許多深具特色的成果,包括:建立校級數位學習推動組織,訂定各項執行策略,並且定時檢核執行成效與滾動修正措施,深耕校內數位學習;培育專業製作團隊,持續推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全英磨課師課程;推出深獲學生好評的數位自學制度;針對醫護教學特色培育教師,於課程中融入XR內容教材,豐富學習經驗。

建立校層級數位學習推動組織 推動翻轉教與學

北醫大早於2004年即通過「數位學習作業規範」作為全校數位學習實施的基本法規。2015年因應磨課師發展,成立「磨課師課程推動小組」,全面推動磨課師的製作與進階應用。在教育部計畫的加持下,持續新訂或修訂校內相關法規,涵蓋各項製作管理或獎勵措施。於2020年升級為「臺北醫學大學數位教育推動委員會」,委員會由校長擔任主席,並由副校長、教務長、國際處、資訊長、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進修推廣處處長及各學院院長、學生會會長、學代議會會長擔任當然委員,另邀請數名於數位領域教學經驗豐富之教師擔任遴聘委員,共同推動校內數位學習。委員會的任務包含:規劃數位教育發展方向、推動智慧校園發展精準教育、推廣數位課程提升學習成效、強化教師遠距及數位教學知能、提升學生數位自主學習能力等,期望經過各種執行策略的落實能翻轉傳統的教與學。目前實際執行成效可以分為環境、教師、課程等三面向說明。

在環境面,完善本校數位學習制度與友善數位學習軟硬體設備,定期檢視本校數位學習辦法,提供更為彈性的數位學習學分,建置更便於操作與記錄學生學習行為的數位學習平台,透過了解學生學習行為,逐步精進數位教學成效。

教師面建立教師專業能力認證機制,共分基礎、進階、高階3階段:於基礎階段協助教師了解教育原理、教學方法、課程導入及教育理念推廣,引導教師精進教學方法,教師不再只是單向的知識教導,而是學習引導者;進階階段則依照教師意願與教學特色進行分組培育,其中一組為數位科技組,培育教師運用新興科技發展課程,具備數位科技導入教學應用的能力,此係參考歐盟教師數位能力架構(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 DigCompEdu),建立取得進階認證必須完成之必修選修時數及實作準則,逐步提升本校教師的數位教學能力。

在課程面研議提升課程質量措施,以行政配套設定各系所遠距教學課程開設目標,並研議遠距教學課程品質管理機制,課程的開設依照本校開課申請流程經過系課委、院課委及校課委審查。實質開課後會進行課前教學設計審查與輔導,課後進行教學評量,評量方式可分為學生評、自評及外評,並依據結果予以適當的矯正輔導,確保數位學習課程品質。而當2020年全球COVID-19疫情發生,遠距教學方式突然變成為課程必要,為了讓師生日常就有遠距學習經驗,自109-1學期開始,選定每學期第五、十五週,作為全面實施遠距教學週,遠距教學週期間一般課程需設計同步遠距教學或非同步遠距教學單元,並於學期末進行實施後檢核及學生學習滿意度調查,再依據結果進行滾動式改善。於109學年度實施之後,學生反應普遍良好,並且希望校方能增加遠距週數,讓同學可以更彈性學習。

專業製作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全英磨課師課程

因應網路世界瞬息萬變、大者恆大的趨勢,本校考量學校屬性、課程數量及人力規模,採取對外結盟及對內深化之策略進行,希望透過平台通路優勢,共同推廣本校課程。所以本校自2014年起陸續與ewant、ShareCourse及OpenEdu等臺灣重點磨課師平台上架課程;於2015年進一步成為臺灣第一所爭取到與FutureLearn國際平台合作的大學,利用其國際通路,讓本校具國際化之全英語課程內容,能更廣泛的推廣到全球。內容製作端則由資訊處教學科技組成立專業磨課師製作團隊,提供計畫行政、數位內容前後製作等完整服務,提供包含:課程設計、影片拍攝後製、教材修訂、課程經營、平台宣傳策略等協助,讓每位授課教師更能專注於教學內容的準備與講解專業。同時為了提供更好的拍攝品質,本校於2016年新建攝影棚,新棚區包含:虛擬攝影棚、獨立副控室、錄音室和情境實景教室棚,希望藉由完整的製播軟硬體設備支援,提高講授錄製的品質並增加課程製作的效率。

於本期大學深化數位學習推動與創新應用計畫,在北醫大所提出的四個系列課程中,臨床藥學、營養食安、醫學科技應用等三個特色系列課程為全英語課程(圖三),利用FutureLearn平台進行全球開課,陸續吸引全球超過百國近10萬學員註冊學習。

推動數位自學制度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018年本校於跨領域學院下設置「數位自學中心」,建立全臺第一項完整的數位自學制度,運用全球磨課師課程資源,加上數位自學基金與學分認列配套措施,進一步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磨課師修習,涵養個人學習廣度與提升終身學習素養,接軌全校國際名校線上共學,實踐在地國際化。數位自學課程來源為全球各國際名校知名教師所開設的磨課師課程,其中包括:史丹佛大學Andrew Ng教授開設的機器學習課程、哈佛大學David J. Malan教授開設的CS50電腦科學概論課程等,成為數位自學課程必須經過嚴謹的三級三審流程,課程可認列通識學分、跨領域學院學分或專業系所選修學分,學生至多可認列畢業學分中之8學分。此外,本校亦建立「數位自學基金」的獎勵機制,提供學生美金100元作為完成國際磨課師課程,取得證書過程之費用補助,藉此機制提供無負擔學習空間,優化數位自學體驗。迄今數位自學課程已累積開設202門課程可認列學分,每門課程認列學分數自0.5學分至3學分不等。至109學年度止,全校共有超過4,400人次選課,超過1,600人次完課。未來可結合校務研究進行學生特質分析,以實證建立學生自學力能力指標。

培育種子教師 於課程中融入XR內容教材

北醫大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積極導入創新科技教學,於十年前就開始建置數位切片教學網,以虛擬實驗室模式讓學生進行學習,提供自製之病理教學切片、解剖組織教學切片,以及口腔病理切片等數位切片,師生可直接於網路上如同觀看實體顯微鏡般,放大縮小移動觀察切片影像。在2013年成立校層級醫學模擬教育中心,負責臺北醫學大學體系三所附屬醫院與十一個學院的模擬教育推動與規劃,進行校內教育也幫助臨床照護人員的繼續教育課程教學,引進iSIM系列課程列為本校種子師資培育教材。此中心是目前臺灣唯一通過世界模擬醫學會SSH的醫學模擬教育中心評鑑,並且是亞洲唯二通過考核及教學這兩個主要評鑑項目的單位,提供了本校醫學生和各醫事職類OSCE臨床技能考試與各式模擬課程。在2018年於大體解剖實驗室建置VR解剖學設備,並搭載解剖教學軟體,建立虛擬實境解剖教室,最多能讓300人同時進入同一個VR空間,提供修課學生以嶄新的3D視野全面學習複雜且精密的人體結構與形態學,並透過現代科技與真實大體二者相輔相成的結合,分別提供學生「虛擬視覺」與「真實觸覺」的學習感受,具體領會現代科技翻轉解剖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將最新的科技實質串聯到教學場域。除此之外,在跨領域學院設置VR LAB,提供XR開發工具與教材內容,由專人管理與開放給全校師生預約使用,讓本校師生可以有個VR體驗場域,進一步結合校級教師社群的師資培育課程,推動師生共同開發新的VR教案,再導入適合科目課程進行沉浸式學習,增加學生學習動機。於2020年疫情期間,也發現這種教學情境可以提供作為實習的替代方案之一。

結語

如同人工智慧的發展始於1960年代,數位學習的發展跟著資訊科技與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超過二十年。但隨著智慧型手機與4G網路的普及,加上磨課師課程以全球化的方式推廣,數位學習在近五年成為科技教育界重點發展的項目之一。在2020年全球疫情下,數位學習轉瞬之間成為唯一的教育延續解決方案。但當疫情逐漸穩定,大家都在問什麼會留下?教育為百年大計,教育科技的發展雖然帶動數位學習與的推動多元性,但教育的本體是教師與學生,因此師生對於數位學習的接受度關乎整體推動的成效,提升教師的教育科技熟捻程度,以及學生將數位學習作為學習方式的基本能力,將是未來要持續關注的課題。北醫大於2020年即率先建立臺北醫學大學數位教育推動委員會,由校方最高層建立發展策略與追蹤執行成效,陸續於今年於跨領域學院增設「數位學習科技微學程」,以建立學生數位教學能力及數位課程內容製作能力為目標,從學生時期培養數位教學能力;於教師端持續建立教師發展策略,經營教師社群,培育種子教師群;於基礎建設端則完善智慧校園基礎建設以及各項行政配套措施,並積極開發外部資源與連結,持續深化北醫大的數位學習,最終達成翻轉傳統教與學的目標。

檔案下載

  • p9-13 臺北醫學大學深化數位學習的理念與實踐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