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疫後時代高等教育的混成教學趨勢與因應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469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雷立偉.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

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人類的生活,雖然在餐飲消費型態和觀光旅遊層面造成了立即而巨大的影響,但一般認為,待疫情漸緩、疫苗接種普及率夠高,或是人們決定與病毒共存後,就會逐漸復甦,甚至展開報復性外食和出遊的行動。然而對教育界,尤其是以成年學生為服務對象的高等教育,就面臨了更多的不確定性。2021年秋季班開學前,英國教育大臣威廉森就表示,未恢復當面授課的大學,應減收學費。倘若這個概念形成漣漪效應擴及全球,那麼高教機構將遭遇的,就不只是收入短少的問題而已了。

既然可以遠距,何必還要到校?

國外學者Galloway2021)在「疫後大未來」一書中即點出,科技創新將加速高等教育迎來數位轉型,線上課程將比傳統教室更容易邀請到來自各地的優秀來賓,也能讓課堂討論更有效率,並提升學生平等參與的可能性,讓師生間的問答,不會總聚焦於坐在前排,比較不害羞的學生身上。因為這群和3C螢幕一同長大的世代,在網路上互動的自在程度,是多數現今教授們所無法想像的。當一切有機會回歸「正常」,學生們得以再次客觀比較校園實體和線上虛擬的學習體驗時,可能會對那種上一代所珍惜的人際互動有不同的價值認定,並對過去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金錢通勤、住宿的大學生活提出挑戰:如果有部分課程常態性的採取遠距學習模式,會不會是對大家都更好的選擇?這時,結合傳統實體面對面(face-to-face)上課方式及遠距教育課程(distance education)的混成學習(blending learning),就成了疫後時代許多高等教育機構思考的發展方向。原本地理位置相對不利的公立大學,也可挾其學費較低的優勢,招收到跨縣市原本不願租屋或住校的學生,而如果學生不必每週四至五天到校上課,屆時全職生和在職生的概念也將變得模糊,大學讀四年更不必是正常畢業年限的標準。

既然不用到校,學雜費可否調降?

一般大學的學費,是結合了學費(tuition)和雜費(fee)的統稱。根據教育部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學費係指「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用以支付學校教學、訓輔、研究、人事所需之費用;而雜費則係指「與教學活動間接相關」,用以支付學校行政、業務、實驗、基本設備使用所需之費用。倘若有學生代表們提出,遠距教學期間,實驗設備、專業教室、圖書和體育器材的使用頻率大幅下降,甚至根本沒有使用,校方對期初學雜費計算的合理性,勢必要有所回應。那麼註冊時已經收的雜費,到學期末還能不能退一部分回來?特別是近年常在學校註冊繳費單上見到,額外收取的「電腦」和「網路」使用費。因為在大學中學生參與遠距課程所使用的桌機、筆電、攝影鏡頭,都是自費購買,有線和無線網路費用也是自付,甚至同步視訊會議軟體也有廠商提供的免費教育版本,學校所提供的僅有線上學習系統。

遠距教學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後

自從21世紀初,網路成為一般民眾得以近用(Access)的工具以來,「大學何價」就一直被反覆的提問,隨著世界各地的一流名校紛紛將頂尖課程免費送上網路,傳統大學以時間和學費換取的3種價值:證書(credential)、教育(education)以及體驗(experience),在疫情中被搬上網路後,瞬間就只剩下證書一項誘因。而如果學校的排名原本就不是太高,便會進一步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覺得返回校園並無必要,特別是那些需要自行籌措學雜費和背負學貸壓力的弱勢學生,這當中又以私立技職學生占多數(李育逢、馬國棟、李育齊,2018)。

在臺灣,根據教育部的統計,108學年大專校院休退學人數達186,446人,占全體學生的15.3%,創歷年新高,因為「工作需求」和「志趣不合」而休退學的占最多(潘乃欣、趙宥寧,2021),可見一些大學科系所提供的價值並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的需求,這些學生可能轉往原本因為空間限制而無法如願的學習管道,更彈性地來提升自己的職場競爭力,也有可能就此放棄大學學歷,由數據可見,108學年有3258人因休學期滿而退學便是警訊。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國內專科畢業生的年度可支配所得已連續多年超越大學畢業生,這更再次敲響了大學學歷貶值的警鐘。

結語

綜觀以上數據及全球高等教育界正發生的現象,臺灣大專院校除了要處理少子化的危機和境外生的短少,也當積極面對未來混成教學的趨勢。如果大學在教學和輔導層面扮演的不僅僅是職業技能訓練,那麼我們也許更應該反思每所大學設立的初衷,找回自己獨特的價值。誠如前哈佛大學校長Derek Bok2004)在《大學何價》一書中所提到的,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協助學生培養人格與道德。大學生在決定未來生涯時,往往是效法師長樹立的榜樣,而非課堂上的知識。翻開全臺各大專院校的校訓,出現頻率最多的關鍵字就屬「誠」,但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各校為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常端出各項亮眼績效數據,卻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過度強調了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創校之初所秉持的核心價值(雷立偉,2020)。當混成教學在未來成為常態,師生實質相處的機會降低,大學還能否提供獨特的教育和體驗,將是如今大專院校管理者需要深思的議題。

◎參考文獻
李育逢、馬國棟、李育齊(2018)。高等教育個人成本分擔現象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學雜費的籌措方式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7(1),48-70。
張瓊穗(2012)。混成學習。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取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8942/?index=1
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2017年4月19日)。
陳韋廷(2021年8月10日)。開學將至!英教育大臣:未恢復當面授課大學應減收學費。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12/5664135
葉中仁(譯)(2021)。疫後大未來(原作者:Galloway, S.)。臺北市:遠流文化。(原著出版年:2020)
雷立偉(2020)。從校訓談大學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的訂定與反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104-107。
楊振富(譯)(2004)。大學何價(原作者:Bok, D.)。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潘乃欣、趙宥寧(2021年8月11日)。大專生休退率飆15.3%創新高 頂大出新招留住學生。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928/5667354
鄭琪芳(2020年10月11日)。技職吃香 連7年專科畢收入勝大學畢。自由時報。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05277

檔案下載

  • p42-43 疫後時代高等教育的混成教學趨勢與因應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