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Enter 到主內容區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

大學社會責任,社會新鮮人應有的視野──台南應用科大實踐經驗分享

  • 發布日期: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1566
  • 發布單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 編輯者:mitchell

文/黃宗成.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校長
  林東慶.台南應用科技大學主任秘書
  紙矢健治.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研發長
  李政達.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主任兼「志在琉鄉──青銀共創.價值再造」計畫主持人
  劉育釧.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主任兼「臺南農安樂活好食在」計畫主持人
  廖元民.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服飾設計管理系主任兼「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計畫主持人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簡稱南應大)是一所非常獨特的文創教學型大學,期許為「創意的搖籃、人文的殿堂」,延續創校以來在生活服務、文創設計、藝術人文、觀光休閒、商業管理等領域,培養「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為目標。臺南素以悠久的文化與農業著稱,因此本校的發展也圍繞人文生活、休閒旅遊產業相關之餐飲、烘焙、旅館管理、運動休閒、空間與環境設計、文創商品設計、視覺設計,以及周邊的流行時尚、服飾設計、行銷管理等相關產業發展。與其他科技大學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本校擁有全國技職體系唯一的藝術學院,包含:音樂系、美術系、舞蹈系、流行音樂學士學位學程,藝術氣息得天獨厚。對於社會與人文的關懷,更是本校各系所的教學與服務重點,同時校內也有許多長期參與社區經營與地方產業特色加值服務的教師;在校務發展計畫書中,實際執行策略已包含「社會實踐」相關主題,每年致力於在地社區與產業連結,多年來已有豐碩成果。本校為更落實「大學社會責任」,校務發展計畫書主軸架構表已將實踐大學社會責任明確規劃於校務發展計畫作為發展特色。

一、配合教育部政策,積極投入大學社會責任計畫

自106年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試辦期計畫以來,本校積極整合校內既有團隊,試辦期即提出「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計畫以刺繡產業鏈結為主,「歷史的角落──鯤喜灣關懷再出發」計畫以「非山非市」地區的在地關懷議題為主,兩個計畫均為本校長久以來關注社區與產業的基礎成果之推廣與深化,兩個計畫申請種子型計畫均獲通過;107至108年第一期計畫,本校再由地方產業特色加值研創中心增提「臺南農安樂活好食在」萌芽型計畫,以食安議題出發進行在地小農及社區產業鏈結,連同試辦期2個計畫,也均獲通過。3個計畫均為關懷被忽略的臺南在地文化,整合校內跨領域團隊,共同解決在地問題。

二、 深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建立自信,多元服務

109至111年度第二期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本校在個案計畫方面,由原來的2件種子型及1件萌芽型,提升為2件萌芽型及1件深耕型,其中「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及「臺南農安樂活好食在」分別由種子型及萌芽型計畫提升為萌芽型及深耕型計畫,另外再與高雄科技大學合作規劃執行「志在琉鄉──青銀共創.價值再造」萌芽型新興計畫。其次,高教深耕計畫之USR HUB主軸,亦開放校內教師結合本身研究領域或系所專業課程,提出包含:「原住民社區部落工藝技術提升」、「青銀共藝──鯤喜灣樂齡藝術關懷」、「客家藝術文化創新與關懷──客家品牌在屏東」等,社區關懷及地方產業發展面向之種子型USR先期實踐計畫。

三、 建立品牌,立足臺南,服務南臺灣離島及偏鄉

3個USR個案計畫與3個HUB計畫,合作場域由臺南向北延伸到雲林縣,往南到屏東小琉球及內埔、竹田、萬巒等六堆客庄,強化USR計畫場域深耕,及推動校內相關教學創新措施之整合與連結。從大學社會責任實踐之認同與執行深化,持續推動USR相關通識及系所專業課程連結之課程規劃,由USR計畫場域資源提供課程實作體驗、業師共同授課、場域參訪、實務專題製作等,擴大USR計畫成果回饋轉化為教學能量,推動學生端參與及學校中長程USR策略營造。以往本校的社會實踐多為各個老師在其專長領域所進行「點」的努力,但在後續109至111年USR的推動,則整合校內、跨校團隊與地方人士團體,系統化推動「線」的連結,未來持續朝向高教深耕地方創生「面」的扎根與在地實踐。為本校未來進一步立體具象的實踐社會責任,並期盼能有豐碩的成績與成果。

「臺南農安樂活好食在」深耕型計畫-農業升級,改善食安

本校深耕型計畫為「臺南農安樂活好食在」計畫,以食安議題出發進行返鄉青農及社區產業鏈結,自107、108年第一期USR萌芽型計畫,到第二期109至111年提升為深耕型計畫。第一期計畫執行期間,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合作,連結青年返鄉政策,聚焦在地小農、地方社區的需求,以陪伴及輔導臺南市特色小農能對接公部門政策資源,建立臺南農村社區產業的輔導、陪伴、推動平台,扮演公部門與第一線農業生產者之間的橋樑,以達成產業轉型與永續發展目標。計畫執行期間陸續推動輔導返鄉青農成立社團法人組織「臺南市優質農業推廣協會」,以永續新農人發展;並營造深具特色的「青食樂」地方創生市集,作為在地小農固定且持續的展售實體通路,從107年10月開始每月辦理1次,並一直持續到110年3月開始已提升為固定在中油前鋒加油站廣場每月辦理兩次市集;同時,也搭配市集的進行,辦理食農教育體驗活動,拉近在地小農與消費者的距離。

本計畫積極扮演校內外資源平台整合的角色,對校內教師而言,透過本計畫實踐場域與在地小農的連結,提供學生專題及相關產業研究之合作對象;同時也積極媒合外界產業的需求,對焦與整合校內相關教師團隊能量。109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市府擔心疫情影響大眾消費,進而影響臺南接下來的水果盛產季節產銷協調,臨時委託計畫團隊結合校內餐飲系規劃辦理在地食材養生料理開發(補助金額60萬),結合各個節氣食材上市,推出養生料理設計,從109年4月到11月每個月辦理發表記者會,行銷臺南在地食材;同時,109年度也爭取「農委會食農教育教材推廣計畫」50萬元補助,開發將軍蘆筍特色教材;110年承接「東山農會咖啡推廣計畫」與「豐年社-110年輔導國產雜糧食農教育計畫-雜糧小學堂起飛計畫」,累計外部計畫補助金額超過30萬。本計畫也積極與山上區公所合作,進行社區營造以及地方創生相關議題合作,除了計畫本身經費投入,山上區公所也陸續投入接近20萬元經費。顯見本計畫至第一期執行以來,積極扮演資源整合的角色,已漸趨成熟!

在此同時,計畫團隊也審視臺南市各大學USR計畫,多與農業生產、農村再生營造、休閒農業等有關,因此110年規劃辦理「當食物日碰上USR──教育與農業USR連結」跨校SIG活動、「當農業碰上USR──共融與連結」等跨校交流活動;邀集臺南市農業、雲嘉南各大學執行臺南農業相關USR計畫主持人,以地方農業、共融發展、教學連結等議題進行農業USR計畫交流,尋求及促進農業計畫與各大學USR計畫之連結與共創,共同深耕相關人才培育與產業發展,參與的學校包含國立、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等超過10個學校的USR計畫。本計畫將陸續針對休閒農業、有機(友善)生產、青農議題等臺南市農業發展重大議題,邀集USR計畫、地方團體、公部門機關、在地小農等,繼續透過USR計畫,扮演臺南市農業發展需求與資源整合平台的角色。

「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萌芽型計畫-技藝傳承,繡出新意

本校第1個萌芽型計畫為「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本計畫執行結合校內外跨領域教師與傳統藝師傳承刺繡工藝探討社會議題,經107至108年經驗,規劃一套循序漸進技術升級的人才培育制度。計畫整合跨域資源,開設專業培訓課程、工作坊,透過社區服務、參與競賽、在地關懷、實踐場域及跨域教學,探討「在地連結」、「人才培育」、「文化永續」三大議題,引導學生挖掘與解決在地問題與傳統刺繡文化歷史脈絡。藉由實地訪談與踏查,讓學生對在地產業與文化歷史產生興趣,增進學生在地認同,吸引青年返鄉服務、在地就業或在地創業社區之目標。

整合內外部資源團隊,透過田野調查與實地訪查,建置「社區即教室」概念,針對人才斷層議題,結合本校相關院系,同時串聯12家臺南在地刺繡產業,導入外部資源,如:雲林縣政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中華民國服裝甲級技術士協會、中華民國洋服同業總會、雲林海線社區大學、虎尾溪社區大學等,透過內外部資源整合,進行產官學三方合作,校內定期召開由校長親自主持的內部管考會議,定期評估考核執行進度與計畫執行績效。推廣在地教育與文化永續,除了透過大學生傳承技藝、向下扎根教育讓文化永續傳承外,亦透過產官學齊心協力打造「刺繡新聚落」,再創臺南刺繡產業的繁榮盛況。

為落實產業人才培育、文化永續傳承,本校結合校內外跨領域教師與傳統藝師傳承刺繡工藝探討社會議題,開設4門專業培訓課程,配合校內5門既有課程,升級人才培育制度。邀請校內外跨領域與傳統藝師,讓刺繡技藝向下扎根,並將受疫情影響「刺繡體驗課程」和「藝師傳承刺繡工作坊」改為線上課程,透過新媒體Google Meet讓臺灣文化永續發展。結合臺南在地文化元素-陳德聚堂,導入跨域及跨系課程激發學生創新創意思維,引導學生挖掘與解決在地問題與傳統刺繡文化歷史脈絡。藉由實地訪談與踏查,讓學生對在地產業與文化歷史產生興趣,增進學生在地認同,吸引青年返鄉服務。並辦理「2021全國高中職刺繡袋包創意設計競賽」,結合臺南在地元素,鼓勵學生刺繡設計,藉由結合刺繡與袋包的創作,提升生活品質,傳承刺繡精神,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創意設計,讓刺繡不僅僅是裝飾、擺設,也能成為時尚的搭配。

本計畫除了在傳承刺繡技藝部分表現亮眼外,更榮獲2021 USR ONLINE EXPO最佳亮點故事獎。故事描述1位美術系七技六年級男孩魏廷宸,從四年級開始修讀全球刺繡研究發展中心開設的傳統刺繡課程,傳承其實不是口頭說說就好,而是要融入生活打動人心,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傳承工藝之路,才正要在這片土地上發芽茁壯,透過大手帶小手的理念,將刺繡技藝傳承下去,南應大USR計畫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培育產業所需人才,提升年輕學子對於刺繡文化學習認知,攜手推廣刺繡美學。

「志在琉鄉──全島啟動.價值再造」萌芽型計畫-生活服務 再造琉球

本校的第2個USR萌芽型計畫為「志在琉鄉──全島啟動.價值再造」。隨著深耕小琉球場域及配合聯合國SDGs全球永續發展目標下,本計畫經過兩年的師生投入與計畫實踐,已分別在環保減塑、創新創業、在地關懷、扎根認同及旅遊導覽文化傳承等五大主軸下有所成果,並對小琉球產生效應。以下針對五大主軸執行內容簡短介紹:

一、環保減塑

本計畫配合小琉球在地環保團體及學校團隊設計能量,在商品上協助開發環保茄芷袋,透過學校與臺南後壁在地特產茄芷布及回收帆布,設計出環保茄芷袋,以取代易造成海龜誤食的塑膠袋,目前已進行量產並在小琉球實際販賣推廣中,另外也協助政府政策推廣環保杯、環保餐具使用,已有卓著成效。

二、在地關懷

本計畫在小琉球進行長者關懷、衛教宣導及手作工坊等活動,深得琉球長者認同,除將延續舉辦外,亦整合相關單位:樂齡中心、衛生所、養護中心共同合作。110年除推出養生系列影片在島上播放外,更重新找回已消失的小琉球原生種海藻海木耳,進行介紹、料理與應用。

三、創新創業

本計畫在環保、生態、信仰等相關在地元素基礎下結合在地設計師及業者共同開發創新商品已逐漸發酵成形,目前擁有環保茄芷袋、海洋玩具系列、小琉球地圖桌遊、海木耳調理包等相關食材與設計商品,將於111年度計畫執行中協助業者評估市場通路、商品量產等,讓有意願之在地設計師能走上創業之路。

四、旅遊導覽

有鑑於小琉球旅遊亂象與海洋生態過度消耗,本計畫與鄉公所及大鵬灣國家公園管理處達成共識,於109年度著手進行景點整合及旅遊地圖繪製,目前地圖繪製已完成,並由鄉公所等公部門協助修正階段;於110年中延伸出小琉球大富翁桌遊,目前已成為小琉球五所中小學「認識家鄉」課程教材,並將提報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等單位作為中小學教案。此外,亦延伸應用及轉化為新型態旅遊項目,如:尋寶遊戲、路跑活動等。

五、扎根認同

本計畫與小琉球5所學校合作,以探索琉球及導覽訓練為題目,讓小琉球學童能透過活動及課程認識自己的家鄉並認同自己的家鄉,109年在白沙國小舉辦琉球人說琉球夏令營,培養學童認識家鄉,並進而讓學童能學習導覽介紹自己的家鄉;110年度與琉球國中合作,除加入原生種海木耳生態觀察外,亦將本團隊製作相關線上教材與影片納入該校表演藝術課程;並於110年度上學期開設環保及信仰兩個線上單元,5所學校並同時協助團隊修訂小琉球地圖及桌遊;110年終團隊開始至5所學校進行守護琉球小尖兵活動,讓小琉球學童自己選擇如何愛護小琉球的方式並自己塑造角色,給予自己愛護家鄉的使命感。

結論:爭取國際連結類萌芽型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深耕臺灣 鏈結東亞

一、順應國際潮流

教育部第二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本校擁有3個USR計畫,其中1件深耕型,2件萌芽型,另外本校還有3件USR HUB計畫,在全國大專院校中成績顯著。本校USR推動委員會於111年度持續投入計畫申請與執行,作為本校主要特色之一。目前正依據SDGs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指標學及場域需求,加上本校能量及專業屬性進行結合與規劃,希望透過學校整體整合能量更有效執行USR計畫。並在目前的執行經驗中也同時初步規劃出:1.人才培育、2.文化傳承、3.生態保育、4.創新創業、5.國際鏈結等主軸。

二、深耕臺灣

在執行重點上,本校也規劃數個主要項目:1.深度及廣度並進原則,了解場域現況與需求,進而擬定計畫目標,真正協助且有效解決場域問題;2.著重於融入大學社會責任議題教學,讓更多師生能了解大學社會責任精髓,更推廣與鼓勵參與大學社會責任計畫;3.鏈結各項資源,整合產業能量並配合公部門政策,共同合作;4.在生態環保及經濟發展上取得平衡點,為創新創業規劃準備;5.利用本校與國際鏈結能量,落實國際化與地球村概念。

三、鏈結東亞

目前執行中的3個USR計畫,也將由校方輔導落實更長遠及國際化規劃,目前深耕型計畫「臺南農安樂活好食在」將與泰國與日本相關農業鏈結,共同推廣農業相關技術與交流;萌芽型「消失的針線──刺繡技藝傳承與記憶延伸」將與韓國日本等國家刺繡學校及團體交流,共同為保存傳統刺繡技藝而努力;萌芽型計畫「志在琉鄉──全島啟動.價值再造」也將結合臺灣其他離島及泰國與日本等國家之離島進行國際觀光旅遊規劃與聯盟。

檔案下載

  • p28-33 大學社會責任,社會新鮮人應有的視野──台南應用科大實踐經驗分享 pdf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