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證書」課程在香港高等教育中的發展、品質保證與挑戰
文/周梓維.國立政治大學、嶺南大學博士候選人
陶弘毅.國立政治大學、嶺南大學博士候選人
根據2021年6月Google趨勢的分析,「微證書」(microcredentials)一詞最早於2013年出現在Google搜尋結果中。近年來,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微證書因其彈性特質、以能力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以及符合勞動市場需求的特點,快速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2022)。人們對靈活、個性化且按學習者需求的終身學習與跨領域學習需求不斷增長,以掌握適應數位社會快速變遷所需的關鍵技能與知識(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9; Hou et al., 2023)。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機構、私人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也紛紛投入資源,為學習者與員工提供微證書課程。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高達38%的微證書修讀者表示其學習經驗對工作表現產生了直接幫助(Hollands & Kazi, 2019)。然而,如何確保微證書這一短期且靈活的課程類型具備穩定且高水準的品質,已成為主要關切議題(Mac Lochlainn et al., 2020; Wheelahan & Moodie, 2024)。在後疫情時代,重新檢視傳統由國家主管機關與國際組織主導的品質保證模式與標準架構,已成為學術界與政策制定者面臨的重要挑戰(Hou et al., 2022)。作為亞洲高等教育的重要樞紐,香港的微證書課程近年來亦取得快速發展。例如,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已推出多項微證書課程,而香港大學、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都會大學也積極規劃開設相關課程,以提供學習者更具彈性與個人化的學習途徑。本研究將重點探討香港高等教育中「微證書」課程的發展現況、品質保證機制,以及相關挑戰與應對策略。
檔案下載
- p20-24 「微證書」課程在香港高等教育中的發展、品質保證與挑戰 pdf
- 更新日期:
- 資料點閱次數:348